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美聯儲的「十字路口」-快遞搜
投資者往往對美聯儲穩定物價和最大化就業的「雙重使命」瞭然於胸,但或許很少有人洞悉美聯儲的「隱秘第三使命」。 當美聯儲新理事史蒂芬·米蘭在國會聽證會上援引了美聯儲章程中「追求溫和的長期利率」這一條款時,市場炸開了鍋,擔心川普政府利用美聯儲自身法規,為幹預長期債券市場提供「合法性」。 當地時間9月17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利率決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定調了美聯儲「第三使命」。雖然第三使命是真實存在的,但它是法律規定的兩個更廣為人知的使命的衍生品。「我們認為,適度的長期利率是實現低且穩定的通脹和就業最大化的結果。」 在米蘭投下利率決議唯一反對票之際,鮑威爾的定調也讓市場暫時鬆了口氣。但對於美聯儲而言,白宮幹預獨立性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利率決議已經籠罩了一層政治陰霾,明年美聯儲主席預計也將被換成白宮「自己人」,美聯儲的決策將更具挑戰性,「十字路口」何處去? 唯一的反對票 據央視新聞報導,當地時間9月17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結束為期兩天的貨幣政策會議,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25個基點到4.00%至4.25%之間。這是美聯儲2025年第一次降息,也是繼2024年三次降息後再次降息。 剛剛火速履新的米蘭反對降息25個基點,轉而呼籲降息50個基點,成為唯一持異議者。 在最新出爐的點陣圖上,有一個點格外刺眼,支持在2025年大幅降息125個基點,市場普遍認為,這就是同時兼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米蘭。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雲對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新任理事米蘭投下唯一反對票,主張更激進地降息50個基點,釋放的信號可從雙重維度解讀。 其一,鑑於其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的身份,且本次就任美聯儲理事歷經川普政府多輪運作方獲參議院確認,米蘭此次立場實質上是白宮對貨幣當局的一次公開「掣肘」。該票不僅表達了對當前降息幅度與寬鬆節奏的直接不滿,更以「異議」形式將政治訴求嵌入利率決策程序,其政治象徵意義遠超對實際利率路徑的影響。 其二,11比1的壓倒性表決結果反過來凸顯美聯儲在高壓環境下的內部「凝聚力」。異議雖存,共識仍固,表明鮑威爾已基本實現票委層面的戰略統合,短期內抵禦住了來自白宮的顯性政治幹預,維繫了美聯儲貨幣決策的獨立性與公信力。 然而,米蘭的激進主張雖未能撼動本次利率決定,卻為後續博弈埋下伏筆。董忠雲提醒,鮑威爾任期將於2026年5月屆滿,川普對下一屆主席提名人選的態度及其可能推動的理事會結構重組,均意味著美聯儲獨立性仍將面臨持續性、制度性壓力。此次「1票異議」或僅是政治力量試圖重塑貨幣政策框架的前奏,未來的多次議息會議中,美聯儲抵禦外部幹預的制度韌性將迎來更為嚴峻的考驗。 鷹鴿大戰 在美聯儲如預期「重啟」降息背後,內部實則分歧重重,點陣圖展現了複雜的「鷹鴿大戰」。 一方面,董忠雲發現,美聯儲內部鴿派立場強化。點陣圖顯示,在19位票委中,僅有1位反對本次降息。在剩餘18位票委中,認為年內無需進一步降息、應再降息25個基點、50個基點及125個基點的票數分別為6票、2票、9票與1票。這一分布表明,自8月初以來,面對持續疲軟的就業數據,美聯儲的政策重心已明顯向「穩經濟」傾斜,鴿派力量增強。 另一方面,儘管美聯儲整體立場趨鴿,但美聯儲內部對未來降息路徑的分歧依然顯著。認為年內應再降息25個基點或不再降息的票委達9人(含1人反對本次降息),而認為應再降息50個基點及以上的票委為10人,二者勢均力敵,凸顯出美聯儲對未來寬鬆節奏尚未形成廣泛共識。 在董忠雲看來,本次美聯儲降息25個基點符合市場預期,其政策操作本質上是其在複雜經濟數據交織、多重政策目標權衡與日益加劇的政治壓力共同作用下所採取的一種「審慎寬鬆」。 在經濟預測方面,本次會議釋放出兩大信號:其一,美聯儲將2025年GDP增速預測由6月的1.4%小幅上調至1.6%,而對2025年失業率與通脹的預測則維持不變。其二,對於2026年,美聯儲給出的經濟展望呈現出「更高增長、更低失業、更高通脹」的組合,同時將2026年利率終點下調至3.4%,較6月的3.6%進一步走低。 對此,董忠雲分析稱,經濟預測與利率預測之間的「背離」,實質上反映出美聯儲內部政策分歧的加劇,以及其在決策框架中對通脹容忍度的提升與對經濟增長穩定性的更高重視。 在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看來,如果聯邦基金利率能夠在適度下調的軌道上運行,美國通脹中樞穩定在3%~4%的區間,通脹預期得到有效錨定,美國勞動力市場有望逐步改善。在此框架下,美聯儲延續降息路徑也將推動全球資產再定價進程的加速。一方面,溫和通脹與實際利率下行的組合將利好實物資產與貴金屬,如能源、金屬、房地產及黃金等板塊,有望成為投資者配置的優選方向。另一方面,美元周期性走弱可能帶來資本流動加速,部分新興市場尤其是受益於製造業轉移和資源出口的國家,或可在資金流動與貿易格局重塑中獲得相對優勢。 捍衛使命 儘管美聯儲官員對未來降息速度和幅度分歧不小,但對降息這一方向並無分歧。 程實分析稱,一系列數據表明,美聯儲在2024年9月開啟本輪降息時觀察到的勞動力市場疲軟的跡象事實上並未轉圜:企業招聘意願減弱,就業增長動能明顯不足。數據顯示當前就業—通脹螺旋惡化的風險已顯著降低,也表明當前通脹黏性主要源自關稅帶來的供給端衝擊,而非需求過熱。 就業疲軟為貨幣政策提供了寬鬆空間,在此情境下的降息是對勞動力市場信號的必要回應,旨在穩定增長預期並防止經濟下行壓力的進一步累積。對於未來的貨幣政策路徑,程實預計美聯儲2025年年內降息共計75個基點。 紐約聯儲銀行前信貸風險主管理察·羅伯茨(Richard Roberts)對記者表示,鑑於目前的壓力以及就業數據的不確定性。從現在到年底或2026年初,可能會再看到一兩次25個基點的降息,但幅度和時機將取決於後續發布的數據,尤其是通脹以及就業數據會不會繼續惡化。 從當前美聯儲的政策措辭以及最新經濟數據來看,通脹風險相對緩解,政策重心逐步偏向勞動力市場。在美國財政赤字壓力持續擴張、政府當局幹預強化的背景下,程實預計,美聯儲未來更可能加速降息,並維持利率在較低水平以穩定增長。 但需要注意的是,美聯儲仍需兼顧其他使命。因此,在新聞發布會上,鮑威爾將本次降息界定為一次基於「勞動力市場降溫與通脹仍高於目標」現實所做出的「風險管理式」決策,並不意味著將開啟長期的降息周期。 董忠雲認為,鮑威爾的表態整體暗示,美聯儲的政策重心正由前期相對單一的「抗通脹」目標,逐步回歸至「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雙重使命的再平衡。儘管本次降息25個基點,鮑威爾亦明確指出,未來並無預設的單邊降息路徑,後續政策仍將高度依賴數據表現,保持靈活應對。 在新聞發布會上回應「適度長期利率」是否構成美聯儲「第三使命」時,鮑威爾明確指出,該目標僅為「雙重使命」的衍生物,無須獨立政策操作。董忠雲認為,其表述的深層含義在於:美聯儲完全有能力在履行充分就業與物價穩定的法定職責的同時,藉由靈活的利率調控間接達成「合意長期利率」的均衡狀態。 具體而言,面對勞動力市場邊際降溫與通脹黏性仍高的雙重掣肘,美聯儲準備以「預防性」小幅降息對衝潛在下行風險,並始終保持警覺,防止因過早宣告抗通脹勝利而誘發二次通脹。由此可以推斷,「逐會決策」(meeting-by-meeting)與「數據依賴」(data-dependent)仍將是後續議息框架的核心原則,董忠雲預計,未來美聯儲政策路徑大概率呈漸進調整之勢,不確定性仍然較高。 在政治陰霾籠罩之際,美聯儲更需步步為營,避免在「十字路口」迷失方向。程實提醒,本輪寬鬆空間與以往周期不同,美國經濟的中性利率出現了結構性抬升。如果未來美聯儲過度寬鬆,可能導致市場對其政策信譽產生質疑,引發通脹再度失控。因此,雖然美聯儲長久積累的信譽賦予其更多的靈活性,但政策操作仍需保持漸進和謹慎,避免過快釋放寬鬆信號。 快遞搜免責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其他媒體,快遞搜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访问:2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