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我國首艘海洋級智能科考船「同濟」號交付-快遞搜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黨委書記鄭慶華表示,「同濟」號智能海洋科考船的成功交付,是同濟大學踐行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裡程碑,未來,學校將以「同濟」號為載體,著力成為培養海洋專業精英的「搖籃」、突破關鍵技術的「熔爐」、服務國家戰略的「旗艦」,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交出同濟答卷! 海洋級智能科考船「同濟」號 打破傳統學科壁壘 「同濟」號總長81.5米,型寬15米,型深6.9米,最大航速16節,續航力8000海裡,載員45人,自持力35天,採用國產全迴轉電力推進系統,適用於無限航區(冰區除外),是國內首個取得中國船級社(CCS)智能船舶規範i-ship(R1,No,E,I)四個智能符號的海洋級綜合科考船,分別是岸基遠程遙控、開闊水域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管理和智能集成平臺,構建了「感知—決策—協同—控制」全鏈路閉環系統。 據介紹,船上可以模塊化搭載多種貨櫃式船載實驗室、作業型ROV(水下遙控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艇等移動與固定觀測節點自組網裝備,學生可直接參與海洋地質勘探、海洋生態採樣、裝備試驗等任務。這種「邊航行、邊實驗、邊分析」的模式,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課題,極大提升學習深度。 船內劃分出460平方米甲板作業區、320平方米實驗室及階梯教室、會議區等空間,可容納多學科團隊同時協作。一次科考航次中,學生可同步完成海底地形測繪(地質學)、水體汙染物監測(環境科學)、ROV維修(工程學)等任務,打破傳統學科壁壘。 智能化程度更出色 「同濟」號具有全天候作業能力,可搭載作業型水下遙控機器人(ROV)、多臺貨櫃式船載實驗室及多種類無人系統,具備移動觀測節點和固定觀測節點綜合自組網功能,可滿足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大氣環境等綜合科學考察任務,開展海底地形與地貌、底質與構造、海洋環境與生態的綜合調查以及海洋調查裝備試驗等工作,亦可承擔故障檢測、維修、敷設及後衝埋、海底路由調查及掃測、風電工程勘察等海上工程任務。 在開闊水域航行時「同濟」號可以將船舶航行控制權切換至自主航行系統,藉助先進的感知設備洞悉水域情況,獲取各種航行環境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處理後形成決策動作,根據可遇風險程度自主避碰、自動駕駛,極大地減輕船員的工作壓力,降低人為失誤導致事故的風險;亦可以通過先進的傳感器、通訊網絡以及強大的人工算法,實現船岸之間的實時、高效信息交互和精準控制。 在岸端,專業操作人員藉助「同濟」號5G等高速通訊網絡,遠程遙控船舶的航行方向、速度、舵角等參數,下達精準的指令,確保船舶在複雜多變的水域中安全、穩定地航行。 3000噸級科考船的作業能力 「同濟」號船舶動力方面,採用了先進的直流母排+磷酸鐵鋰電池組的混合動力系統,相較於同類科考船的能耗降低約8%。該船的智能能效系統,航行智能規劃功能可顯著提高航行效率,降低油耗節約運行成本。 「同濟」號在2000噸級船舶平臺基礎上,通過優化布局,設計出460平方米的甲板作業面積、320平方米的實驗室區域、人均10.2平方米的居住艙室和總計一百多平方米的會議區、階梯教室、休閒區、健身區等,以較小的體量實現了3000噸級科考船的作業能力。 近年來,黃埔文衝秉承「用戶至上、精益求精」的造船理念,積極對接高校、科研院所需求,緊握時代發展脈搏,建造交付了「夢想號」「大洋號」「實驗6」「珠海雲」「同濟號」等多型科考船。 访问:18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