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海航運交易所(SSE)的最新數據,日本國際貨運代理協會(JIFFA)稱,整個6月份,中國主要門戶港口的運營保持穩定,而全球同行,尤其是歐洲和美國的港口運營效率卻出現下滑。
上交所對全球前20大貨櫃港口(按2022年吞吐量排名)的最新運營快照顯示,儘管面臨美國關稅上升等外部壓力,中國港口仍保持堅挺。
在中國9個主要港口,6月份的平均港口停留時間為1.51天,船舶平均停泊時間為0.85天。同比增幅分別為6.3%和1.2%。
此外,2025年上半年,中國港口平均每個港口停留1.5天,泊位0.87天,比上年略有增長4%和0.5%,表明在出港貨櫃量高的情況下,運營環境大致穩定。
相比之下,包括歐洲和北美主要港口在內的全球其他主要港口,周轉時間都較長。6月份,11個非中國港口的平均停留時間延長至2.4天,平均停泊時間為1.82天。
歐洲尤其面臨逆風。反常的高溫降低了河水水位,擾亂了物流網絡,使一些內陸和沿海碼頭的運營複雜化。
此外,鹿特丹的平均港口停留時間同比增長2.7%,達到2.27天,而安特衛普的平均港口停留時間同比增長38.7%,達到2.65天,儘管這一數字比5月份下降了1.5%。
此外,在美國西海岸,交通擁堵繼續困擾著美國。洛杉磯的港口停留時間同比增長5.3%,達到4.17天。長灘的情況更糟,港口停留時間上升32.5%,至4.73天。
另一方面,臺灣高雄6月份的港口停留時間最短,僅為0.86天,較5月份下降了7%。此外,香港緊隨其後,為0.9天(下跌12.5%),廣州則穩定在0.9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