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從歐美轉向「一帶一路」,中企「出海」如何在審查下突圍?-快遞搜
在地緣政治持續動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從歐美市場的國家安全審查,到歐盟碳關稅、ESG立法等新型壁壘,再到國際供應鏈的重構與合規政策不斷升級,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對中企的全球化戰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富而德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王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中企出海面臨更多障礙,但相關行業數據仍顯示,中國對外投資總額2023年超過1300億美元,2024年達到1400多億美元,2025年僅前4個月便達到500億美元,2025年全年有望超過1500億美元。 「中國企業這一輪對外投資有了更明確的戰略目標。當前,中國企業出海投資時,正越來越多地轉向新興市場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長遠來看,由於這一輪對外投資的動機更加『純粹』,因此後勁也更足。」王慶說。 投資方向更具戰略性 在全球需求結構變化、國內經濟承壓的大背景下,「出海」已成為不少中國企業尋找新增量的必經之路。 「隨著中國國內需求增長放緩及競爭加劇,中國企業正在海外市場尋求增長機會。以往中國企業會考慮進軍歐美市場,但鑑於當前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中國企業正轉向中東、東南亞、拉美和非洲等其他地區。儘管這些地區的商業及法治環境同樣具有挑戰性。」銳敏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貢亞敏對記者表示。 「國際關係的不可預測性可能導致監管審查和潛在的制裁風險的上升,這使中國公司在海外投資時面臨更大的風險」,貢亞敏說,「因此,我們已經看到中國的對外投資在回暖的同時呈現出更聚焦的戰略方向。」 她指出:「當前的投資策略更加側重於『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以及先進位造、清潔能源、數字經濟和自然資源等行業。全球供應鏈的重構也為中國企業在例如東南亞和墨西哥等地投資建廠帶來了新機遇。這些投資體現了中國公司對外投資更廣泛的一個趨勢,即通過多元化產地及利用區域貿易協定來分散風險。」 或面臨更嚴審查 從歐盟《外國補貼條例》(FSR)到美國「長臂管轄」的延伸,新一輪規則博弈下,傳統貿易壁壘正快速轉變為監管、合規和價值觀層面的制度約束。 「併購交易的監管審批風險並不是只有中國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許多跨境併購都有類似的風險。因此,針對這一類風險,國際併購交易市場已經發展出一套比較成熟的『工具箱』來應對監管審批的不確定性。」王慶說。 他進一步指出:「就外國投資審查而言,審查標準因司法轄區和行業敏感性而異,但中國投資者往往面臨更嚴格的審查,尤其是在美國和印度等國。對於歐盟和英國而言,儘管審查嚴格,但通常仍可獲得批准。企業在設計投資結構時通常可以通過建立當地合作夥伴關係和公司治理安排來降低外界對交易敏感性的認知,並可通過資產剝離、訪問限制、供應鏈安全承諾等補救措施來協助通過審查。」 歐盟FSR的實施尤其值得警惕。「該條例自2023年起生效,已導致部分中國企業放棄項目或面臨調查。但只要積極收集證據並加強員工培訓,這些挑戰是可以應對的」,貢亞敏說。 提前布局 面對種種不確定性和挑戰,兩位專家也為中企「出海」提供了多項建議: 「要及早與值得信賴的法律顧問合作——選擇在全球投資及併購交易方面有成熟經驗,並深刻理解目標國法律與監管框架的顧問。」貢亞敏表示,「對於出海的中國企業而言,這一點尤為關鍵,因為跨境交易往往涉及中國及東道國複雜且敏感的問題,包括國家安全審查、反壟斷審查、制裁與出口管制、數據隱私合規等,需予以充分考量與妥善應對,尤其是那些被認為是敏感的行業。」 王慶表示,「企業還需應對來自多個司法轄區的監管審批流程,並在當前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識別並降低交易風險。」 貢亞敏補充指出,「應該在設計投資結構時尋求對投資者最大程度的法律保護,包括利用有利的雙邊投資協定;開展全面的法律、財務和合規盡職調查,以便在交易早期識別潛在風險和隱患;聚焦合規策略,並在重大交易中納入應急條款;建立明確的爭議解決機制,例如在聲譽良好且中立的第三方司法管轄區進行仲裁;制定可行的投資後整合計劃,並確保能夠實現協同效應。」 访问:12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