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總統振興美國航運和造船業的雄心勃勃的計劃在宣布幾個月後就遇到了重大挑戰。儘管兩黨都支持將振興海事部門作為經濟和國家安全問題,但內部政策衝突和行政延誤阻礙了進展。
一個關鍵的挫折涉及暫停「糧食換和平」計劃,該計劃此前為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隻提供基本貨物。政府效率部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有效地停止了這一計劃,導致人們對該行業潛在的裁員和閒置船舶的擔憂。儘管國會努力將該計劃移交給農業部,但政府表示沒有拯救該計劃的計劃,稱其浪費。
此外,國家安全委員會內新成立的造船辦公室經歷了大幅裁員,從七名成員減少到兩名成員。此次縮編引發了人們對該辦公室協調4月份籤署的行政命令中概述的廣泛海事行動計劃的能力的懷疑。該計劃旨在振興造船業,擴大懸掛美國國旗的船隊,並對抗中國在全球航運中的主導地位。
對政府擬議的海軍造船預算的擔憂加劇了這些問題。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共和黨主席羅傑·威克參議員批評造船預算從370億美元減少到不到210億美元,特別是省略了新的驅逐艦。他警告說,這樣的削減可能會破壞該行業的穩定,減緩造船業的發展。政府辯稱,造船總需求為474億美元,包括可自由支配和強制性支出,但議員們仍持懷疑態度。
任命海事管理局局長和海軍研究、開發和採購助理部長等關鍵領導職位的進一步延誤也阻礙了海事戰略的執行。如果沒有這些任命,執行行政命令和戰略計劃仍然具有挑戰性。
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80%的美國人希望看到更多的製造業遷回家,但同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只有不到20%的人願意在該行業工作,這一對比表明,如果川普政府真的想重振其垂死的造船業,它將面臨另一個障礙。
中國官方報紙《環球時報》今年早些時候在一篇專欄文章中抨擊了美國的計劃,認為:「美國和中國造船業之間的鴻溝從根本上來說是工業基礎設施的差距。全球化的力量席捲了美國的鋼鐵廠、機械廠和熟練勞動力,留下了生鏽的供應鏈和空洞的製造業基地。造船業是一個典型的重工業,需要一個強大的工業基礎。當這個基礎崩潰時,造船業不可避免地會隨之而來。」
以美國造船業落後於其亞洲競爭對手的規模來看,2024年中國製造的商船噸位比美國造船廠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建造的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