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製造業繼續從中國轉移,10 月份從東南亞到美國的空運量以今年以來最快的速度增長。
WorldACD的最新數據顯示,儘管美國徵收關稅並終止最低限度豁免,但從亞太地區到美國的航空貨運噸位仍「顯著高於」去年的水平。
第46周,該地區對美國的總體需求同比增長6%,其中臺灣和東南亞領先。
WorldACD表示:「根據WorldACD的最新分析,10月份東南亞(SEA)原產地對美國的需求同比增長40%,是今年全年最高的同比增長數字。」
「今年前十個月,從東南亞到美國的噸位平均同比增長近26%。」
然而,部分國家/地區表現不佳。
第46周,來自中國的噸位同比下降2%,香港下降16%,韓國下降10%。今年迄今(YtD)從中國大陸和香港運往美國的噸位下降了近 6%。
WorldACD 在其每周市場摘要中表示:「這些數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進口商尋求其他國家供應商作為中國替代品的趨勢。」
「對於中國臺灣等一些地區來說,這也部分反映了今年對高性能半導體晶片(包括人工智慧中使用的晶片)的強勁需求。
「今年,來自中國臺灣的空運進口量持續增長約 30-50%,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的同比增幅也類似,這些國家的半導體和其他電子產品及零部件也構成了空運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
WorldACD表示,例如,第46周,從中國臺灣、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飛往美國的空運噸位同比分別增長了+41%、+60%、+37%和+62%。
該數據提供商表示,在其他地方,在北美黑色星期五零售活動和感恩節之前,近幾周亞太地區的服務費率持續攀升,但仍低於去年的水平。
第 46 周,亞太地區原產地的平均即期價格環比上漲 4%,至每公斤 4.11 美元,原因是該地區的噸位持續增加。與去年相比,亞太地區至美國的運價下降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