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近期的政策抉擇,預計將對石油及油運市場帶來重大影響。船舶經紀公司Gibson在其最新周報中指出,川普第二任期伊始,便大力推動美國環保政策的轉向。他一上任,即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的程序,並籤署「釋放美國能源」行政命令。此前禁止鑽探的聯邦土地與近海區域也重新開放租賃,多個液化天然氣(LNG)出口項目亦獲批重啟。內政部批准了阿拉斯加北極地區的新勘探活動,土地管理局則簡化了西部各州油氣項目的環境審查程序。不過,其中部分舉措仍面臨環保組織的法律挑戰。儘管新聞頭條顯示美國原油產量今年創下歷史新高,但整體態勢是增長放緩,預計到2026年產量將基本與上年持平。受油價下跌及供應過剩預期影響,企業對投資仍持謹慎態度。8月石油鑽井數量降至近4年低點,此後有小幅回升。美國能源信息署(EIA)近期警告,需新建油井方能維持(或提升)當前產量水平。
川普政府亦在汽車尾氣排放領域推行多項整治措施。環境保護署(EPA)正穩步推進撤銷原定2024年生效的規則,該規則要求汽車製造商自2027年起銷售更多電動或低排放汽車。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已著手放寬燃油效率標準。此外,所謂的「大而美法案」廢除或取消了拜登「通脹削減法案」中的多項清潔能源激勵措施。特別是,購買新舊電動汽車的稅收抵免已於9月30日後終止。儘管這些政策的撤銷在多個方面面臨法律挑戰,但行業反應已然顯現。部分汽車製造商已放緩電動汽車推廣計劃。例如,美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通用汽車正縮減其電動汽車布局,通過放緩工廠生產節奏並將投資轉向混合動力與燃油車,以應對監管框架的變動與疲軟的市場需求。
電動汽車目標的調整將減緩美國石油需求的下降趨勢。安永公司預計,到2038年,電動汽車將佔美國新車銷量的一半,較此前預期推遲5年。這意味著美國煉油廠產量降幅將小於預期,進而影響油輪運輸。此舉將降低美國原油出口潛力,使更多原油留存國內;同時,亦將為美國原油進口提供一定支撐,進口來源主要集中在大西洋盆地。成品油方面,產量增加預示著額外的出口潛力,但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內的實際需求水平。
與此同時,川普的環保政策也已超越國界。因川普政府拒絕石油需求峰值理論,國際能源署(IEA)正面臨日益增多的批評。該機構將發布其能源市場長期展望報告,屆時將重新引入「現有政策情景」(CPS)。該情景僅反映已實施的政策,不對新措施、公告或更嚴格目標做出假設。同時,IEA將繼續發布「既定政策情景」(STEPS),該情景不僅涵蓋已實施的政策,也包含已正式宣布但尚待落實的計劃或目標。
在航運業,美國對國際海事組織(IMO)「淨零排放框架」(NZF)的強烈反對,或是導致該框架最終投票推遲12個月的關鍵因素。因此,航運業當前正面臨更高的不確定性。
綜上所述,川普的政策迄今顯然對石油需求構成一定支撐,或延緩了消費量不可避免的下滑。從供應端看,理論上更高的需求水平應能鼓勵新的勘探與投資;然而,現實中市場基本面仍是投資決策的關鍵驅動力。此外,除頁巖油等短周期項目外,新能源開發項目的投資周期通常很長,遠超川普第二任期的時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