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二選一」、全網「最低價」高過平時、大主播聯合品牌清庫存……即便這些話題依然能夠登上熱搜,但「雙11」的存在感早已大打折扣。
      今年平臺大幅簡化了玩法,拉長了戰線。幾乎所有平臺策略高度一致,即回歸簡單降價,取消複雜湊單規則。大家都希望用更長的時間爭取更多的訂單,期待在優勢領域鞏固基本盤,在細分領域搶佔先機。
     想要追求極簡的「雙11」,往往最難。在頻繁大促的稀釋下,低價在消費者眼中套路大於誠意。平臺業務早已不斷攻向彼此腹地,所謂基本盤、優勢盤邊界愈發模糊。而無論是李佳琦還是辛巴,大主播們在自我商業體系建造與平臺GMV雙重壓力下,也一再被推向極限,是非不斷。
     「雙11」是特定節點的放大器,如果把這些事件串聯起來,便能導出一幅直播電商生態在持續高壓下扭曲、異化的圖景。
     低價為王、流量狂歡、大主播當道的「雙11」,正在直面老三樣的集體失靈。
     在泛化的流量池中,「雙11」所代表的、以「購物節」為名的大型折扣促銷活動,逐漸不再被強調,自然也無法繼續佔據市場推廣活動的主流。
     大主播在流量焦慮下,不但沒有簡單,反而以更高頻、更精細的運營主動出擊。亮眼的銷售數據與龐大的商業帝國,這種既要也要,不僅對個人IP產生極大透支,也對團隊的供應鏈、選品、運營和客服能力形成多維大考。
     平臺混戰理論上講是好事,說明大廠又有互相競爭的意願,發現了重燃鬥志的賽場。不管是外賣大戰,還是今年「雙11」兵家必爭的即時零售,真正的考驗在於,如何給予消費者實在的低價與高品質的購物體驗,給予商家可持續的營銷考量,而不是極限的「二選一」。
     當每個「雙11」都成了「最長雙11」,低價、流量與大主播,無論是「敘舊」還是拉新,都已今非昔比。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和速度的變化,消費分層意味著電商不能再用老路子去滿足新形勢。
     當下,不同群體有著明顯的需求分隔:高消費人群依然最在意品質,對品牌及品牌提供的體驗有極致需求;中腰部消費群體在電商競爭多年的滲透之下,更注重性價比,對線上線下產品力也有了更精準的辨別和認知。
     消費者不僅需求和期待發生了變化,也以更審慎理性的目光面對一年一度的「雙11」。
     消費者對大促早已祛魅,平臺、品牌與用戶的三角關係正在被重新定義,大家不得不建立自己的優勢、內容、生態,或是社群和福利體系,以重新製造黏性。
     整個行業要回答一個共同的問題:除了更長的時間、更低的價格和更高的GMV,還能做什麼?
     技術與場景重構如何重構消費體驗,AI與即時零售結合能否將購物決策的長鏈條壓縮,好的品牌與優質的買手怎樣相互成就就地轉化,「雙11」不僅要換換玩法,而且要換個活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