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交通運輸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快遞搜
10月29日上午,交通運輸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前三季度交通運輸經濟運行情況。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穎,部科技司司長徐文強,部水運局副局長祝振宇共同出席,並回答記者提問。 李穎: 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交通運輸部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我是新聞發言人李穎,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交通運輸工作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今天的發布會我們邀請到了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司長徐文強先生,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祝振宇先生共同與大家見面,並一起回答記者朋友們關心的問題。 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未來5年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對實施交通強國戰略作出重要部署,讓我們進一步增強了發展的信心。藉此機會,我向大家簡要通報一下交通運輸經濟運行總體情況。 今年前三季度,交通運輸行業經濟運行穩的態勢鞏固延續、新的動能加快培育、發展韌性持續彰顯,呈現出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有力服務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貨運量平穩增長。前三季度,完成營業性貨運量432.5億噸,同比增長3.89%,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3.9%、增速較二季度加快0.9個百分點。分方式看,前三季度鐵路、公路、水路、民航貨運量分別完成39.1億噸、319.1億噸、74.2億噸和740萬噸,同比分別增長2.8%、4.1%、3.7%和14%。 二是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長較快,外貿貨櫃韌性較強。前三季度,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35.7億噸,同比增長4.6%,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長5.8%、增速較二季度加快1.1個百分點。完成貨櫃吞吐量2.6億標箱,同比增長6.3%,分結構看,內貿、外貿吞吐量同比分別增長3.2%和8.4%。 三是人員流動量持續增加。前三季度,完成跨區域人員流動量506億人次,同比增長3.1%。分方式看,鐵路、民航客運量分別完成35.4億人次和5.8億人次,同比分別增長6%和5.2%;公路完成人員流動量462.8億人次,同比增長2.9%;水路完成客運量2億人次。 記者朋友們可能也關注到了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公眾出行需求高位釋放,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累計達24.33億人次,日均3.04億人次,同比增長6.3%,其中單日最高達3.36億人次,創歷史同期新高。發達的綜合運輸網絡,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出行和交通物流高位運行,也有力支撐了假日經濟的火熱。 四是交通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保持高位。前三季度,完成交通固定資產投資2.6萬億元。分方式看,鐵路完成投資5937億元;公路完成投資1.78萬億元,其中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農村公路分別完成投資9296億元、4343億元和2753億元;水路完成投資1605億元;民航完成投資829億元。 我先簡要介紹這麼多。 下面進入提問環節。請在提問之前通報一下所在媒體,謝謝!現在開始提問。 答記者問 Q 中國日報記者: 近期,交通運輸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出臺了《關於「人工智慧+交通運輸」的實施意見》。請問,交通運輸部將重點推進哪些工作? 徐文強: 謝謝您的提問。 交通運輸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了《關於「人工智慧+交通運輸」的實施意見》,系統推進「人工智慧+交通運輸」行動,加速人工智慧在交通運輸領域的規模化創新應用。近期,我們將從四個方面重點推進: 第一,加強科技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十五五」國家科技重大項目,將進一步聚焦建設智能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力布局研發人工智慧與交通運輸融合的關鍵技術,組織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攻克重大技術,研發關鍵裝備,創新發展模式。 第二,夯實技術底座,提升數智化水平。加快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打造多類模型、異構算力、通識數據統一調度平臺,為全行業智能體開發提供基礎能力。我們還將面向公路、水路、綜合交通等領域,研發路網運行監測、安全預警和應急指揮調度等智能體,構建覆蓋更廣、功能更強、協同更暢、安全可控的「智慧大腦」和「數據中樞」。 第三,深化場景應用,培育行業發展新動能。全面實施人工智慧「十百千」創新行動,針對前期梳理出的860項典型場景,圍繞智能駕駛、智慧公路、智慧航運等重點領域,組織一批代表性試點示範,實施一批標誌性創新工程,促進人工智慧技術全場景落地應用。 第四,優化產業生態,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遵循「市場主導、政府支持」的原則,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參與,更好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快完善「人工智慧+交通運輸」標準體系,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 謝謝。 Q 中國交通廣播記者: 近日,交通運輸部聯合國家鐵路局、國鐵集團印發了《"一港一策"推進貨櫃鐵水聯運深度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請問這個行動計劃將從哪些方面推動鐵水聯運深度融合?預期將取得什麼樣的成效? 祝振宇: 謝謝您的提問和關心。 《行動計劃》主要目的是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優化調整運輸結構,進一步發揮綜合運輸優勢,促進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我部將會同國家鐵路局、國鐵集團,"一港一策"推動貨櫃鐵水聯運發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要推進基礎設施一體互通,加快提升硬聯通水平。主要包括加快集疏港鐵路建設,推進鐵路和港口貨櫃堆場共享,暢通港口後方鐵路通道,推動內陸場站體系建設等內容。 二是要推進聯運組織一體協同,加快提升全鏈條效能。重點是推進聯運集約化運營,提升貨櫃聯運產品質量效率,支持"公轉鐵""散改集"運輸,優化國際貨櫃鐵水聯運銜接。 三是要推進標準規則一體銜接,加快軟聯通協同融合。著力完善貨櫃鐵水聯運標準體系,推進港口鐵路協同發展。 四是要推進聯運數據一體共享,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加快貨櫃鐵水聯運信息互聯互通,大力發展鐵水聯運"一單制",推動實現鐵水聯運"一箱制"。 五是要推進市場培育一體聯動,加快構建統一大市場。健全貨櫃鐵水聯運市場價格機制,推動提升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打造鐵水聯運精品線路。 各有關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鐵路監管局及鐵路局集團公司等單位共同落實行動計劃要求,指導各貨櫃鐵水聯運港口企業牽頭進一步細化完善"一港一策"推進方案,建立動態調度和督導機制,抓好落實,到2027年貨櫃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左右。 謝謝。 Q 鳳凰衛視記者: 我們關注近日,交通運輸部公布了新一批的公路水路典型運輸和設施零碳試點項目,請問目前我國零碳交通建設進展如何?未來還有哪些打算? 李穎: 感謝您的提問。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交通運輸是碳排放的重點領域之一,做好零碳交通建設,對推進交通運輸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建設人民滿意交通、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當好中國式現代化開路先鋒都有著重要意義。 交通運輸部高度重視綠色低碳交通建設,我們把公路水路典型運輸和設施零碳試點作為落實國家"雙碳"戰略的牽引性舉措,重點從頂層設計、試點探索、標準建設、創新應用四個方面積極推進各項工作,具體來說: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我們制定印發了《公路水路典型運輸和設施零碳試點工作方案》,統籌部署零碳試點這項工作的推進,引領交通運輸行業綠色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二是加強組織推進。截至目前,已發布12個零碳道路運輸線路、9個零碳貨運樞紐(物流園區)、19個零碳高速公路服務區、8個(近)零碳碼頭,共計48個零碳試點項目。 三是加強標準建設。我們持續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制定零碳交通建設和評價標準,發布了關於貨運樞紐(物流園區)、高速公路服務區、港口作業區近零碳交通設施技術要求等行業標準。 四是加強創新應用。創新供電方式,服務區、園區等試點項目100%使用光伏、風電等發電技術,實現綠電供給自洽;創新用能方式,試點項目用能機械設備100%使用新能源或清潔能源,實現零碳排放。 下一步,交通運輸部將立足新形勢、新要求,積極探索公路水路交通關鍵領域低碳排放實現路徑和發展模式,持續完善近零碳排放制度標準體系,持續構建綠色低碳交通建設發展新格局。 一是繼續抓好試點項目組織實施。及時總結零碳試點優秀實踐和典型案例,凝練出綠色低碳交通建設路線圖。 二是以點帶面推進綠色低碳交通發展。梳理、提煉一批國際領先、可複製可推廣的零碳試點先進技術,以點帶面,深入推進綠色低碳交通縱深發展。 謝謝。 Q 央廣經濟之聲記者: 我的問題想提給徐司長,您剛才提到要加快建設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請問,大模型在「人工智慧+交通運輸」行動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交通運輸部將如何推進大模型建設?有哪些具體舉措? 徐文強: 謝謝您對交通運輸科技創新工作的關心。 我們認為,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是「人工智慧+交通運輸」的技術底座,是基礎性的戰略資源,是一個能思考、會分析、善決策的「聰明的大腦」。這個大模型,將深入融合交通運輸行業知識,深刻理解行業複雜場景,深度創新交通運行範式,為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規劃、運輸組織調度、安全應急保障、公眾出行服務等全鏈條業務,提供智能支撐,全面推動行業從傳統經驗驅動向數據智能驅動轉變,從單點技術應用向系統智能升級邁進。 這裡特別說明,我們建設的交通大模型,不是特指某一個具體的產品,而是採用「1+N+X」架構,統籌各方創新力量開發的面向人工智慧創新應用的算法庫、數據集和工具鏈。當前,我們將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推動大模型建設: 一是打牢基礎模型底座。制定出臺《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建設方案》,進一步明確大模型建設模式、主要建設內容,以工程化方式推動基礎模型建設,抓緊構建包含算力調度、知識中樞、訓練推演、評測認證等功能的共性技術底座,為垂域模型和智能體開發奠定基礎。 二是打造開放創新平臺。我們啟動了首屆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智能體創新應用大賽,通過「以賽促研、以賽促用」,激發全行業創新活力,發掘、培育一批具有實用價值的優質智能體解決方案。大賽共有748支隊伍報名參加,通過對作品的初步分析,發現了不少好的創意和場景,這顯示出「人工智慧+交通運輸」的創新活力。大賽將於11月收官,預計將產生一大批「單項冠軍」。我們會及時把這些優秀成果和作品納入綜合交通運輸大模型,不斷拓展大模型的服務深度和廣度。也希望媒體朋友們對此給予更多關注。 三是構建協同產業生態。今年8月,55家行業龍頭企業、人工智慧頭部公司、高校院所發起成立了交通大模型創新與產業聯盟。下步,我們將充分發揮聯盟的橋梁紐帶作用,深化產學研用各方合作,促進技術共研、數據共享、標準共建、成果共用。同時,我們還將根據需要,動態補充大模型聯盟成員單位,讓聯盟成為大模型建設和智能體開發的「源頭活水」。 謝謝。 Q 中國交通報記者: 今天是重陽節,當前也正值全國"敬老月",請問目前交通出行領域適老化服務保障工作進展如何?未來還將從哪些方面繼續優化提升? 李穎: 謝謝您的提問。 今天是重陽節,敬老愛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保障老年人安全便捷出行也是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的重要內容。近年來,交通運輸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老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採取多種措施改進適老化無障礙出行服務水平,切實提升老年人出行滿意度、獲得感。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持續改善適老化無障礙出行環境。將適老化無障礙出行服務納入交通運輸更貼近民生實事,針對老年人出行過程中的痛點堵點,專項部署推動車輛、設施無障礙化改造等工作;推進新能源城市公交車輛更新,開展城市公交運營服務提升專項行動,引導各地推廣應用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交車13.6萬輛,完成超過3.5萬個城市公交站臺適老化改造,5000餘座地鐵車站全部配備無障礙渡板。指導各地加快推進綜合客運樞紐、汽車客運站等適老化設施改造。 二是加快提升適老化無障礙出行服務品質。圍繞老年人出行的特色需求,組織各地打造敬老愛老公交線路超過4700條,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服務品牌線路案例32個,指導所有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開通"愛心預約"服務。針對部分老年人使用手機不熟練等問題,推動220多個城市開通了95128約車服務電話,主要網約車平臺在320多個城市上線網約車"一鍵叫車"服務,累計為2000餘萬老年人等群體提供服務超過2.8億單。在積極推動行動支付的同時,要求輪渡(客運碼頭)、汽車客運站等保留人工售票服務窗口,地鐵、公交車保留投幣、刷卡等傳統支付方式,防止造成老年人出行堵點。 三是進一步完善適老化無障礙出行政策制度。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印發專項政策文件,對適老化無障礙交通運輸設施建設、設備配置、出行服務、信息服務作出系統部署。制定發布城市公共汽電車、城市軌道交通無障礙運營服務相關標準規範,積極營造適老化無障礙出行良好政策制度環境。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貫徹落實《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和《城市公共運輸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進一步健全完善城市交通無障礙設施設備,深入開展敬老愛老暖心服務,推動構建更加包容、更有溫度的交通出行環境。 謝謝。 Q 澎湃新聞記者: 我們有關注到,此前捐贈送往廣西的救災物資被收取通行費,能否請交通運輸部介紹下現行的免通行費政策對此類事件是怎樣規定的? 李穎: 謝謝您的提問。 我向大家簡要介紹下相關規定。 為支持保障搶險救災任務高效順暢執行,2004年國務院出臺的《收費公路管理條例》明確規定"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執行搶險救災任務的車輛,免交車輛通行費"。 為落實《收費公路管理條例》規定要求,便利執行搶險救災任務車輛免費快捷通行,2022年4月,交通運輸部、應急管理部聯合印發《跨省執行搶險救災任務車輛免費通行服務保障規程(試行)》,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有關工作流程進行了優化,即經批准跨省執行搶險救災任務的車輛信息,包括車牌號碼、任務名稱、預計到達時間、途經省份等,統一採用部門協同和系統對接方式,提前通過收費公路聯網收費系統下發至各高速公路收費站。當執行搶險救災任務車輛到達高速公路出口收費站時,收費車道系統可以自動識別並免費抬杆快速放行,使用ETC的搶險救災任務車輛還可以實現不停車免費快捷通行。經初步了解,您剛才提到的網上報導所提車輛為捐贈物資運輸車輛,由於接收單位未能向當事人解釋清楚法規規定,產生了一定誤解。 下一步,我們將會同應急管理部進一步優化完善執行搶險救災任務車輛免費通行服務保障規程,不斷提升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同時督促指導各地有關部門和收費公路經營管理單位加強法規政策宣傳解讀和相關人員培訓,依法依規、高效快捷做好執行搶險救災任務車輛免費通行服務保障工作。 謝謝。 Q 海報新聞記者: 交通運輸有豐富的應用場景,人工智慧創新動能強勁。我們想了解,在推動場景開放、強化示範應用方面,還有哪些具體舉措? 徐文強: 感謝您的提問。 加速場景創新應用,是開展「人工智慧+交通運輸」行動的核心抓手,也是我們工作的目的。我們將以場景應用為牽引、以技術創新為驅動,從兩個層面發力,系統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規模化創新應用。 在重大創新工程方面,我們聚焦交通運輸發展的戰略性、前瞻性需求,凝練形成了大通道貨車智能駕駛、內河貨運船舶自主編隊航行、公路重大災害智能管控處置、公路自由流收費、高速磁浮系統、低空陸空協同等「六大創新工程」。這六大創新工程將在「十五五」全面部署落地,通過「科技+工程」的模式,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方面通過重點專項等強化科研支撐,另一方面依託重點工程項目落地實施,打造一批具有行業引領性的重大標誌性工程。 在試點示範應用方面,我們已全面啟動人工智慧+交通運輸「十百千」創新行動,系統推進場景開放和示範應用。聚焦智能駕駛、智慧公路、智能鐵路、智慧航運、智慧民航、智慧郵政、智能建養、智慧出行服務、智慧物流和智能安全監管等「十」大關鍵領域,布局超「百」項試點示範,帶動上「千」家創新主體參與,營造「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的濃厚創新氛圍。我們還將綜合考慮技術成熟度和場景代表性,分「攻關突破型」和「應用示範型」兩大類,因地制宜、分類推進,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解決方案,不斷催生和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謝謝。 Q 新華社記者: 昨天結束的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海商法》。交通運輸部作為主要起草單位和航運主管部門,請問《海商法》修訂施行將對我國航運業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祝振宇: 謝謝您的提問。 《海商法》作為調整、規範海上運輸關係和船舶關係的重要民商事法律和涉外法律,對於促進海上運輸和經濟貿易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我國對外貿易貨物總量的九成以上是通過海上運輸完成,而《海商法》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它為航運活動提供了明確的規則指導,為海上運輸各方提供了全面法律保障,同時為解決涉外海事糾紛提供了有力法律武器。可以說,《海商法》是我國航運業穩健運行的重要法律基石。 《海商法》的修訂事關我國航運業和對外貿易的繁榮與穩定。此次全面修訂《海商法》,立足我國既是航運大國又是貿易大國的實際,合理平衡相關行業主體權責配置,有效激發內生動力和活力;同時健全完善具有中國特色、順應國際趨勢的海商法律制度,更好適應高水平對外開放。主要修改如下內容: 一是統一國內和國際海上貨物運輸的法律適用,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進一步促進航運和貿易發展。二是適當調整海商活動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合理配置責任和風險,促進形成更加明確穩定的市場預期。三是適應航運單證電子化實際需要,明確了電子運輸記錄的法律地位和主要適用規則,為航運數位化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四是適應海洋環境保護對船舶汙染防治法律制度完善的新要求,新增"船舶油汙損害責任"一章,健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制度。五是完善涉外關係法律適用有關規則,穩定法律適用預期,更好保護中外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我們相信,全面修訂後的《海商法》將為新時代推動航運和貿易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海洋強國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謝謝。 責編 | 樊梓嘉 原標題:交通運輸部舉行10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访问:3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