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南航空姐的裙子成了話題。
8月24日,南航對外宣布,正式推出第四套空姐制服,近6000名空姐將統一換新裝。據透露,每位空姐的整套行頭花費近萬元。有人做了一道簡單的乘法,發現南航今年僅空姐換裝一項,就將新增近6000萬元的成本。
事也湊巧。第二天,有關部門聯合發布通知,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從9月1日起全面上調。800公裡以下航段由每位旅客30元提高到60元,800公裡(含)以上航段由每位旅客60元提高到100元。
在這種情況下,在面臨巨額虧損的同時,又不惜代價為空姐換裝的南航,顯然處在了消費者質疑的漩渦中心。
不過,南航的公關能力還算過得去。先是稱制服成本計算有問題,實際是每套1000元左右。隨後又表示,此次南航空姐全面換裝,是南航啟動服務工程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實施全方位改造,包括客艙餐食、娛樂、服務,地面值機、購機等都將有新舉措。
消費者當然不買帳。因為有些可笑的是,說是要啟動服務工程,但最先想到的還是自己的福利。而且,新制服設計方案是從來自法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國內的15家設計單位37份方案中挑選,最後才定下了法國著名服裝設計師的方案,足見排場之大。
在國內,航空公司花錢大手大腳,絕不是新聞。而現在的問題是,航空公司一面大量地揮霍,一面又抱怨虧損、不斷找乘客伸手,讓很多人對其企業管理的體制與理念提出質疑。不少輿論認為,航油價格上漲的成本危機,應靠航空公司內部嚴控成本來消化,而不應無休止地讓消費者埋單。
這話說得或許並不錯。只是在筆者看來,似乎還不夠全面。從某種意義上說,航空公司也是壟斷體制的受害者之一。
眼下,國內航空運營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壟斷格局被基本打破。但在民航業的上遊,航油與航材的壟斷格局則沒有實質性的改觀。而在與其對話中,航空公司處於明顯弱勢。
有數據表明,國內航空公司除少量國際航線從國外加油外,絕大多數航油均來自中航油。這種壟斷體制下,航油價格的高企便成為一種必然,中國航油價格甚至數倍於新加坡等地的價格。現在,航油在航空成本中所佔的比例已高達40%,超過國外同行至少10個百分點。
前不久,民航總局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行業運行情況和上半年全行業的經濟效益。各航空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16.7億元,成本費用735.6億元,虧損25.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虧19.9億元。然而,同樣在國際油價不斷飆升的大背景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最近美聯航、美西南等多家北美航空巨頭均傳出第二季度盈利的消息。
由此看來,油價攀升已經成為一種世界趨勢,要想在壓力與競爭中取得主動,關鍵在於如何有效打破壟斷,同時航空公司必須尋找到有利於自身長遠發展的解決辦法。
當然,一面吵著要提高燃油附加費,一面又不計算成本花錢的航空公司並不值得同情。但在責罵航空公司的同時,也應看到其背後頑固的壟斷格局,以及不完善的監管體制。或許,這才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