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導,當地時間10月15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表示,若中國停止實施新頒布的稀土出口管控計劃,美國或將延長對華商品關稅豁免期至三個月以上。
貝森特在新聞發布會上稱:「作為交換,我們是否有可能進一步延長豁免期?或許可以,但所有細節都將在未來幾周內通過談判確定。」
這番「關稅換稀土」的喊話,來得猝不及防卻又在情理之中。就在五天前,美國總統還威脅要從11月1日起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如今態度急轉彎的背後,藏著美國供應鏈的致命軟肋:F-35戰鬥機的發動機葉片需417公斤稀土,維吉尼亞級核潛艇要消耗4.2噸稀土材料,美軍87%的武器系統都依賴中國稀土供應。
更關鍵的是,中國掌控全球90%的稀土精煉產能,美國重建本土產業鏈至少要3-5年,短期內根本找不到替代方案。
貝森特的「妥協」,實則是美國的無奈之舉。正如他在發布會上坦言:「看到中國的稀土公告,才更意識到必須實現供應鏈自給自足」——可這份「意識」,來得太晚了。
中方:談可以,但別搞「威脅式交易」
面對美方的「籌碼」,中方回應迅速且立場鮮明。10月16日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例行記者會上明確表態:「美方一邊要談,一邊威脅恐嚇加徵高額關稅,這不是與中方打交道的正確之道」。
這場「稀土對關稅」的較量,早已超越簡單的經貿談判,背後是全球供應鏈話語權的爭奪。
貝森特只敢提「延長豁免期」,而非「取消關稅」,實則暴露戰略困境,讓步則失去談判主動權。更尷尬的是,美國依賴的「替代方案」根本靠不住——澳大利亞稀土純度低,蒙古國運輸成本高,短期內根本填補缺口。
這場博弈中,美方終於體會到被「卡脖子」的滋味,但這從不是中國的目的。正如中方反覆強調的,我們反對貿易武器化,也願意維護全球產業鏈穩定。
接下來的90天,真正的看點不是關稅是否延期,而是美方能否放下「霸權思維」。若繼續一邊談一邊施壓,中國的稀土管制清單只會更精準;若能拿出誠意,合規貿易的大門始終敞開。
畢竟,貿易戰沒有贏家,但捍衛核心利益的決心,中國從未動搖。
以上便是本期快遞搜為您分享的全部內容,若您還有任何國際物流方面的服務需求,請諮詢快遞搜專業的國際物流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