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醫藥物流市場價值為959.817億歐元(1歐元= 1.17美元),同比增長5.3%。
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對腫瘤和減肥藥的需求增加。
2023年,市場萎縮了1.4%。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基數效應,即在COVID-19激增期間,藥品市場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異常需求後,正在恢復正常。
在為Ti Insight撰寫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朱莉婭•斯韋爾斯(Julia Swales)表示,中國未來五年的複合年增長率有可能達到4.7%。
她說,製藥業的增長率是「許多因素之間的微妙平衡,例如新藥的定價、專利保護的喪失或來自廉價仿製藥的競爭,以及政府強制實施的降價」。
美國、印度、中國和歐洲的醫藥物流市場規模顯著增長。
在美國,人口老齡化和對減肥藥需求激增推動了這一增長。據斯韋爾斯說,它仍然是全球製藥創新的中心。
去年,美國FDA批准了63種新的化學實體(NCEs)和生物製劑,比2023年的53種有所增加,此外還有8種基因療法。
藥品定價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美國市場。
在印度,政府已經啟動了大型激勵計劃來促進本地生產,而在中國,當局正在鼓勵更多的研發(R&D)和資金,以減少對仿製藥的依賴,並推動先進藥物和生物製藥的創新。
在歐洲,人口老齡化和慢性病的增加仍然是醫藥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當地生產也將受益於諾和諾德和禮來在幾個歐洲國家的投資,因為它們擴大了減肥藥的生產。
斯韋爾斯表示,醫藥物流市場的強勁表現可能會持續下去,但「有一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增長。
製藥公司正在將研發重點放在罕見疾病而不是大批量市場上,大公司衍生和開發的藥物數量正在減少,因為它們增加了對小型創新公司的依賴。
在宏觀經濟層面上,由於市場「現在更加厭惡風險」,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開始變得難以籌集資金。
斯韋爾斯在《Ti Insight》上發表的文章總結說,全球政治繼續產生影響,人們提出的問題是,各國政府將如何負擔得起不斷增長的藥品需求所帶來的日益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