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在古今糧道交匯處,運滿滿「豐收驛站」致敬現代「運糧官」-快遞搜
文 / 現代物流報記者 衛小波 通訊員 周雨晴 在周口西華這片土地之下,沉睡著一段關於糧食與儲運的古老基因——三國時期,魏將鄧艾曾在此地屯田儲糧,築「集糧城」以安天下。千年後,轟鳴的卡車取代了古代的糧車,但那份「顆粒歸倉、保障民生」的使命,卻穿越時空,在此刻迴響。
9月23日,正值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國內領先的貨運數位化平臺運滿滿,在周口市西華縣紅花集鎮華東加油站,「致敬豐收擺渡人」活動正式啟動。全面展現河南秋收運輸的壯闊圖景,致敬保障糧食運輸的卡車司機群體。活動現場,工作人員正為風塵僕僕的卡車司機遞上泡好的熱茶,縷縷白汽與歡聲笑語交織,為這個收穫的季節平添了幾分暖意。
致敬「豐收擺渡人」,運滿滿在西華成立「豐收驛站」 「河南是中原糧倉,西華作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每一粒金黃飽滿的糧食,都凝聚著大地之恩、耕耘之辛,更離不開運輸之勞。」
活動現場,西華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馬勇在致辭時稱,「卡車司機朋友日夜兼程,風雨無阻,用方向盤護航收成,用車輪連接產銷,是名副其實的『豐收擺渡人』。」他對運滿滿在西華縣設立「豐收驛站」的舉措給予高度肯定,認為這不僅是對司機朋友的切實關懷,更是對西華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事業的有力支持。
運滿滿品牌公關負責人朱蓓蓓在致辭時稱,運滿滿平臺上每一位司機,都是公司最寶貴的財富。在今年的豐收節到來之際,運滿滿聯合各方力量設立「豐收驛站」,就是希望向社會傳遞一個信號:「所有為豐收付出汗水的人們,都是現代化農業的脊梁,你們的付出,值得被看見、被尊重、被致敬!」朱蓓蓓表示,未來運滿滿將繼續通過技術創新提升貨運效率,並深化對廣大司機的關懷舉措。 9月上旬,6.4萬貨車司機已運糧超400萬噸 圍繞今年西華縣玉米秋收盛景拍攝的《秋分·豐收擺渡人》紀實片,在活動現場進行了首映。片中,秋分時節的陽光灑向廣袤的中原田野,聯合收割機在金燦燦的玉米地裡徐徐推進,勾勒出大地豐收的厚重畫卷。金黃的玉米如瀑布般傾瀉而入,堆積如山;一輛輛卡車有序排隊,等待著將這份沉甸甸的喜悅裝車啟程。
00後新農人、西華縣皮營街道辦村民金帥傑感嘆「一腳油門到糧站」的便捷,周口谷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管永超則坦言運滿滿APP讓找車發貨「一目了然,非常方便」,貨車司機高軍傑面對鏡頭,說出「能每年參與到糧食的運輸中,感到非常自豪」。
這些真實的鏡頭,串聯起從收割、歸倉到啟運的完整鏈條。感性的影像讓在場的每一位觀眾深切感受到「豐收擺渡人」的平凡與偉大。 活動現場,運滿滿在現場發布的《2025年河南秋收運輸大數據報告》顯示,9月上旬,通過運滿滿運輸的河南糧食總量突破405.8萬噸,相當於繞地球1359圈。共有6.4萬名司機參與運輸,其中河南籍司機成為絕對主力。玉米和花生成為外運「雙星」,最遠一單玉米從濮陽運至西藏阿里,跨越4860公裡;花生則從商丘南下東莞,行程1578公裡。數據還指出,13米高欄車是運糧主力車型,駐馬店-新鄉、周口-菏澤等線路成為省內外的「糧流主動脈」。
這些數據不僅反映出河南糧食外運的龐大規模,也凸顯了數字物流平臺在提升農業產業鏈效率中的重要作用。 即日起至9月28日,卡友可到西華「豐收驛站」領取大禮包 長途駕駛的疲勞與休息場所的缺乏,一直是卡車司機群體面臨的現實困境。 9月22日至28日,運滿滿在西華縣紅花集鎮華東加油站設立「豐收驛站」,經過的貨車司機除了可以在此免費領泡麵、加熱水、吃零食,還可以領取米油、抱枕、毛毯、拉杆箱等。
朱蓓蓓表示,「豐收驛站」的設立,旨在切實緩解一線司機在運輸中的痛點,也希望藉此喚醒社會各界對卡車司機更多的關注與尊重,共同改善他們的從業環境。 頒獎環節,西華縣紅花集鎮人大主席餘永生、西華縣成品油行業商會會長理東方和朱蓓蓓共同上臺為獲獎的10位司機代表頒發「最美豐收擺渡人」榮譽證書。
貨車司機史楠在上臺發言時表示:「運滿滿這次設立的豐收驛站,為我們提供了司機之家,感覺自己的辛苦被看到了。」另一位司機李祥則表示:「作為土生土長的河南人,為河南以1/16的土地生產出全國1/10的糧食感到驕傲,驛站的設立也切實改善了司機的休息條件。」儀式結束後,司機們紛紛前往驛站體驗服務,一碗熱面、一杯熱水,成為這個豐收節最溫暖的記憶。 作為一名來自新疆的女司機,哈裡丹·阿里甫當被問及為何選擇這個職業時,她爽朗地說:「當初我感覺不管是男的女的都是一樣的,我抱著試一試的狀態去開這個車,後來發現女司機不比男司機差。」這份自信與堅韌,正是無數貨運一線「她」力量的縮影。對於「豐收驛站」,她感到非常溫暖:「平臺給咱開了一個服務站,平時加完油在這休息,對咱來說是非常好的關懷。」
車輪滾滾,傳承千年糧道;驛站暖心,致敬時代英雄。 從鄧艾屯田的「集糧城」到運滿滿的「豐收驛站」,從古老的土地情結到現代的物流網絡,變化的只是時空與形式,不變的始終是這片土地上人們對糧食的珍視、對勞動的尊重、對生活的熱愛。 這場致敬,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回應,更是一個溫暖未來的開始。願每一份豐收都能安穩歸倉,願每一位奔波在路上的「擺渡人」,都能被看見、被銘記、被溫暖。 访问:2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