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可轉債市場表現亮眼,成為今年表現最強勁的資產類別之一。在原材料、科技股及一系列成長型企業的帶動下,可轉債整體回報率超越多數主要資產類別。
根據ICE BofA美國可轉債指數,截至上周五,可轉債今年累計回報率約為14%,高於標普500指數同期的13%。同期,標普中型股400指數上漲5%,小型股600指數上漲4%。與此同時,主要高收益債券ETF,iShares iBoxx美元高收益公司債ETF的回報率為7%。
規模最大的兩隻可轉債ETF表現更為出色。SPDR彭博可轉債ETF(CWB.US)管理規模達44億美元,今年以來上漲15%。iShares可轉債ETF,管理規模28億美元,漲幅達到16%。兩隻基金均在本周二早盤創下52周新高。分析師指出,這使得2025年成為近十年來可轉債絕對和相對收益表現最好的年份之一。通常情況下,可轉債在上漲行情中收益低於股票,因為其設計初衷是獲取標的股票的大部分收益,同時在下跌中保護投資者。然而,2024年ICE BofA可轉債指數僅上漲11%,明顯落後於標普500指數25%的漲幅。今年的反轉格外顯著。
美國銀行證券可轉債研究主管Michael Youngworth表示:「2025年可轉債是領先的資產類別之一,表現超過股票和高收益債。其受益於高Beta股票的上漲。」高Beta股票波動性較大,通常在市場上漲時漲幅更快。今年市場表現的主要貢獻者包括Bloom Energy(BE.US)、MP Materials(MP.US)和波音(BA.US)等公司發行的可轉債。波音去年發行的可轉優先股自推出以來價格上漲約40%,受益于波音股價大幅反彈。此外,阿里巴巴(BABA.US)作為最大海外發行方之一,今年股價和可轉債價格均大幅上漲,公司近期完成了32億美元可轉債發行。
目前,美國可轉債市場規模約3250億美元,但散戶投資者參與度依然偏低。複雜的產品結構成為個人投資者的主要障礙,且大多數理財顧問對該市場不夠熟悉。市場主要由機構投資者主導,尤其是套利交易者,通過買入可轉債,同時做空發行方普通股來進行套利。今年以來,隨著信用利差收窄,可轉債套利策略表現優異。大多數可轉債在場外市場交易,與普通債券類似;而部分可轉優先股,如波音的大型發行品種,則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或納斯達克掛牌交易,更接近股票的流動性。
根據美國銀行研究數據,今年以來美國可轉債發行規模已達750億美元,全年預計將超過2024年的840億美元。2025年最大的新發行來自DoorDash(DASH.US)、遊戲驛站(GME.US)、超微電腦(SMCI.US)和Strategy(MSTR.US)等公司。Youngworth在客戶報告中將當前市場形容為「黃金髮型期(Goldilocks)」,即低利率、緊信用利差和高波動率的完美組合。他指出,目前市場的定價達到三年來最激進的水平,近50%的發行不支付利息(零票息)。更令人關注的是,今年全球發行中超過一半屬於「沒有明確資金用途」的可轉債,僅用於企業日常運營或擴張,這是自疫情融資潮以來首次出現。當前市場平均利率為2%,平均轉股溢價約為35%。
雖然可轉債今年表現搶眼,並為發行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融資便利,分析人士提醒,投資者應保持謹慎。隨著估值走高和零票息交易增多,未來風險可能上升。從長期來看,可轉債作為股票與債券的混合工具,歷史上在追蹤股市的同時,提供了顯著優於債券市場的回報,有望繼續成為多元化投資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