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Alphaliner的最新統計數據,過去12個月,馬士基在亞洲區內航線上增加運力投放100000TEU。截至2025年8月,馬士基在該市場的運力達到29.8萬TEU,同比增長52%。
另一家「雙子星」聯盟成員赫伯羅特,在亞洲區內航線的運力增長同樣顯著,一年間幾乎翻了一番,增幅達到97%。
Alphaliner在最新的市場周報中分析稱:「這兩大巨頭的運力之所以大幅增長,主要驅動力在於組建『雙子星』聯盟,因為這促使他們在亞洲運營更多的區域支線,以實現軸輻式航線網絡。」
根據Alphaliner的統計,目前,亞洲區內航線市場總運力約240萬TEU,中遠海運以30萬TEU位居運力榜首位。
另據該機構估算,亞洲區內航線年貨運量超6000萬TEU,而跨太平洋航線為2500萬-3000萬TEU,亞歐航線為2400萬-2600萬TEU,且亞洲區內航線的貨運需求還在不斷上漲。
Alphaliner進一步表示,東協整體GDP增速預計持續超越全球平均水平,印度正成為重要的製造與消費中心,而中國作為出口國與進口國的角色轉變,也將帶來更多市場機遇。同時,隨著企業實施「中國+1」的製造戰略,生產會越來越多地分散至越南、印度、印尼和泰國等國家,重塑貿易版圖,市場運輸需求將持續增長。
有分析師預測,未來十年內,亞洲區內航線市場貨量可能達到8000萬TEU。
此外,從運費角度看,在跨太平洋航線、亞歐航線等主幹航線疲軟的情況下,亞洲區內航線運費仍保持增長勢頭。
克拉克森的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亞洲區內航線運價指數同比上漲11.43%。另據英國航運數據服務機構Container Trade Statistics的統計,2025年以來,亞洲區內航線實際運費同比增長15%-25%。
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巨頭企業加碼亞洲區內航線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班輪巨頭在航線網絡、單位成本、服務質量等方面的優勢,對中小企業勢必造成衝擊。這就要求各市場參與方避免同質化競爭,更加突出差異化、特色化,打造難以替代的經營特色,方能從容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