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貨櫃航運業在今年第二季度的淨利潤大幅下滑。根據航運金融分析師John McCown的最新報告,行業在2025年二季度實現淨收益44億美元,環比一季度的99億美元驟降56%,同比2024年同期的120億美元則大幅下跌63.7%。這已是行業連續第三個季度盈利下滑,而此前一度因紅海危機推高運價而迎來「爆發式盈利」的階段似乎正在遠去。McCown坦言,其原本預測二季度利潤將達到50億美元,但事實證明仍過於樂觀。隨著多重不利因素疊加,集運市場正面臨新的逆風。「美國關稅及相關貿易政策正在推動貨櫃航運進入逆風區間」,McCown指出,這些措施已在實質性削弱美國進出口港口的貨櫃量。由於美國航線約佔全球貨櫃運輸裡程的三分之一,其萎縮對全球航運網絡產生了明顯的連鎖反應。數據顯示,自2025年年初以來,美國進口貨櫃量持續走弱,在截至7月的三個月中同比下降3.6%。美國全國零售聯合會進一步預計,今年全年美國進口貨櫃總量將較2024年下降5.6%。按McCown的測算,這意味著2025年剩餘五個月的進口量將驟減17.5%,其原因幾乎完全歸咎於關稅政策。值得注意的是,行業此前曾在突發性事件中收穫巨大利潤。疫情期間,全球貨櫃航運業累計獲得約4000億美元盈利;而紅海危機則額外貢獻了約500億美元。這些經歷讓班輪公司對運力調控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掌控,從而在市場波動中維持盈利能力。展望三季度,McCown預期行業盈利將進一步惡化,利潤區間可能僅為19億至25億美元,遠低於2024年三季度因紅海危機高漲時創下的264億美元紀錄。除了關稅因素,行業還將受到USTR擬推行的「天價港口費」的衝擊。該計劃從今年10月起,將對中國建造的船舶或由中資班輪公司運營的船舶徵收高額費用。McCown警告,這可能導致運力撤出或運價上漲,尤其是在亞洲至美國西海岸這一關鍵航線。儘管如此,集運公司仍在積極下單新船。McCown認為,這種信心主要來自行業在運力管理上的「紀律性增強」,但他也指出,多數訂單下達於關稅和新收費政策衝擊尚未完全顯現之前。McCown總結道:「未來一年,無疑將成為貨櫃航運史上最為動蕩和關鍵的時期之一。相關走勢不僅將塑造行業格局,也將成為觀察美國及全球經濟的重要風向標。」資料來源:海運圈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