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4日,白宮發表聲明稱,美國總統川普已正式籤署行政命令,實施美日貿易協議。這一協議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對幾乎所有進入美國的日本進口產品徵收15%的基準關稅,同時針對特定行業制定差異化待遇,標誌著美日雙邊貿易規則迎來重大調整。
根據協議條款,美國對日本進口產品的關稅調整遵循「統一基準+行業豁免」原則:
?基準稅率調整:此前關稅低於15%的日本商品,將統一上調至15%的新基準;已徵收較高關稅的產品,不再疊加雙重徵稅。
?行業特定待遇:汽車及汽車零部件、航空航天產品、非專利藥品,以及美國境內無法自然獲取或生產的自然資源,將享受單獨的關稅政策,具體條款未進一步披露。
作為關稅調整的交換,日本在協議中作出多項承諾,涵蓋市場準入、採購合作及投資領域:
加快實施「最低準入」大米計劃,將美國大米採購量提升75%;每年購買總額達8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包括玉米、大豆、化肥、生物乙醇等。
允許美國製造且獲得美國安全認證的乘用車在日本銷售,無需額外進行本地測試;承諾購買美國商用飛機及國防設備。
日本政府同意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具體投資領域尚未明確。
就在協議籤署前一天(9月3日晚),川普政府向美國最高法院提交文件,要求推翻聯邦巡迴上訴法院此前的裁決——該裁決認定川普對多國徵收關稅的行為「缺乏法律授權」,屬違法操作。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聲明中稱,上訴法院的裁決「嚴重損害總統開展外交及保護美國國家安全、經濟安全的能力」。
他強調,若裁決生效且推遲至2026年6月執行,美國已徵收的關稅額將達7500億至1萬億美元,返還關稅「可能引發重大經濟混亂」。
數據顯示,截至8月24日,美國企業已支付超過2100億美元被裁定為「非法」的關稅,若最高法院維持原判,財政部或需全額退還。
這場美日關稅新政,本質是利益交換與博弈的交織。日本以採購、投資和市場開放換取行業豁免,美國則在加稅與司法爭議中尋找平衡。
但2100億「非法關稅」的返還風險、企業成本壓力、貿易逆差擴大的悖論,以及最高法院的最終裁決,都讓這場協議的實際效果充滿變數,其走向不僅關乎美日雙邊利益,更將為全球貿易格局添上關鍵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