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人工智慧+」推動物流體系重塑-快遞搜
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關鍵紐帶,物流業通過優化供應鏈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直接促進了消費市場的繁榮和消費潛力的釋放。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應用,「人工智慧+」行動被列為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的核心,智能倉儲、無人配送、路徑優化算法等創新模式將重塑物流全鏈條,推動降本增效。人工智慧與數智物流的深度融合正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通過技術創新驅動物流體系升級,構建「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發展模式,將為提振消費提供可持續的技術支撐與效率保障,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人工智慧賦能數智物流的瓶頸問題 當前,人工智慧在物流中的應用仍存在基礎設施智能化轉型滯後、技術應用場景落地存在堵點等問題,制約其對消費提振的引擎作用。通道、樞紐、網點作為現代物流體系的核心要素,存在顯著區域差異,中西部明顯落後於東部。以京東物流為例,其在北京、上海已部署智能倉儲和無人配送車,庫存準確率達99.99%,顯著降本增效,但中西部因基礎設施短板難以推廣,制約消費均衡增長。傳統物流樞紐數位化轉型進度不均,跨運輸方式數據標準未統一,導致信息孤島普遍存在。同時,在新興技術賦能下,低空經濟雖拓展了物流業創新空間,但低空物流仍受硬體供給不足、空域管理規範滯後等制約,且低空物流無人機與「公路—鐵路—航空」多式聯運的銜接機制不完善,高額研發與運營成本進一步阻礙行業發展。 國家補貼等舉措對消費發展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但消費需求激增亟需依託健全的市場體系和有效的市場制度,以持續釋放消費潛力。目前,消費端需求與生產端供給匹配效率低,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融資成本高、資金周轉慢等問題,制約企業擴產增效。同時,製造業物流總額佔社會物流總額的比例接近90%,「兩業融合」仍存在層次不高、範圍不廣、深度不足等瓶頸,導致物流企業服務能力不能有效適應製造業需求,難以驅動製造業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此外,交通運輸業企業信息化建設能力較弱,多式聯運公共信息平臺建設滯後。全國交通部門間、運輸方式間、運營企業間、區域間多式聯運信息互聯共享機制不健全。物流信息平臺缺少統一標準和規範,建而不聯、聯而不通,「公鐵水空」企業信息開放程度不一, 「數據斷鏈」現象較普遍。 在新發展格局下,「一帶一路」物流通道作為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紐帶,其建設成效直接影響消費潛力釋放與貿易高質量發展。當前,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後、跨境寄遞物流體系不完善等問題,制約數智化轉型進程。各國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不統一,多式聯運換裝環節耗時佔全程40%,加之沿線國家數字基建薄弱,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交貨時間延長。例如,中歐班列運營,2025年上半年累計開行超11萬列,卻因換裝環節效率低下而時效受限,直接影響出口消費品及時交付。此外,海外倉普遍智能化不足,仍依賴人工管理,庫存與時效問題突出。跨境數據流動受各國隱私保護法規制約,智能算法優化、無人機適航認證等關鍵技術攻關進展緩慢。以菜鳥網絡為例,其通過AI優化庫存管理,在東南亞實現周轉率提升30%,但數據隱私法規限制了算法實時跨境應用,導致部分效率提升受阻。 把握國內國際市場,加快AI賦能數智物流升級 構建「技術突破+制度創新+生態協同」發展模式,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一是加快基礎設施智能化升級,破解區域壁壘。依託財政部、交通運輸部政策支持,推進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數位化改造,重點傾斜中西部物流樞紐改造,制定跨運輸方式數據交互標準,整合鐵路、港口、船舶信息,建設無人機起降點網絡,探索「雲—邊—端」互聯。二是健全數據要素流通體系,打通共享堵點。依託國家數據局「數據要素×」行動,建設「一地匯聚,全省共享」的智能物流公共數據平臺,探索「數據沙箱」機制,強化流通共享監管,消除信息孤島。三是深化場景融合創新,構建新型產業生態。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成渝等優勢地區,推廣「製造+服務」模式,拓展無人機應急救援、醫療配送、外賣配送等應用,推進「無人機+數智物流」全場景示範,推動低空末端物流發展,滿足即時物流需求。 提高一致性規則規範,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一是以全鏈條金融服務助力消費提振。協同需求、供給、流通和保障環節,建設「產銷一體化」數據平臺,優化供應鏈金融生態,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推動創新升級,加強產業鏈協同與金融協同。二是深化物流業製造業融合,發展服務型製造。鼓勵兩業主動對接,打造定製化物流方案,推動企業主體、設施設備、業務流程和標準規範的全方位融合,提升高品質物流服務供給能力,培育示範標杆。三是強化多式聯運信息平臺建設。依託示範工程打通「中間一公裡」,推進港口和鐵路信息整合,建設跨區域、跨方式的全程物流平臺,實現「鐵水公空關郵倉」多網數據融合,推進「一單制」「一箱制」,提升物流降本增效和智能化水平。 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實現內需外貿雙驅動。一是統籌推進「兩重」建設。將項目投資與配套改革結合,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同步推進海關監管、信息互通和體制機制創新,形成硬體建設與制度改革合力。二是推動科學技術和基礎設施疊加。依託智慧監管設備和「7×24小時」預約通關服務,實現中歐班列貨物「隨到、隨查、隨放」。三是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在東南亞、歐洲部署 AI 驅動海外倉,搭建「一帶一路」供應鏈數字平臺,整合多式運輸數據,推動RCEP成員國籤訂跨境數據流動協議。 (作者分別為武漢輕工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湖北縣域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