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我國多式聯運量質齊升顯成效-快遞搜
在技術創新的加持下,多式聯運智慧化和低碳化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制度保障不斷優化,交通物流降本增效等多項政策密集出臺,行業發展環境持續向好。 多方面綜合提升 報告發布人、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城市交通與現代物流研究所所長李弢詳細解讀了多式聯運發展報告,該報告憑藉行業統計數據與調研成果的有機結合,以權威、客觀的數據描繪出行業現狀,同時引入典型企業的實踐經驗,藉助豐富案例為讀者提供直觀參考。基於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提出精準建議,為行業發展指引方向,並且緊密貼合現行政策,展現出高度的政策敏感性和權威性。 從數據層面來看,我國貨櫃多式聯運量同比增長15.6%。全國主要港口貨櫃鐵水聯運量同比增長16.5%。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全面落地,多式聯運重點聯繫企業通過「一單制」完成的箱量佔貨櫃多式聯運量的比例約8%。 2024年多式聯運呈現出多維度增長態勢。公鐵聯運、空陸聯運、江河海聯運增長明顯,樞紐布局持續優化,各種貨運樞紐綜合服務能力顯著提升,通道網絡日益完善,聯運班列有力支撐了全球國際物流供應鏈塑造,服務模式精細升級,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模式在更多場景使用。 樞紐功能的持續優化為多式聯運發展及產業融合築牢根基。目前,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行動已累計支持37個樞紐城市(群),鐵水聯運樞紐、公鐵聯運樞紐等專業化樞紐功能逐步完善,49.0%的物流園區周邊5公裡範圍內建有鐵路物流基地(貨場)、港口碼頭或機場等貨運樞紐。 在制度規則方面,2024年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中心、東北三省一區多式聯運發展聯盟等相繼成立,《貨櫃多式聯運運單》和《空陸聯運貨物交接區設施設備配置要求》等標準發布,政策密集出臺,多式聯運發展環境持續優化。 多式聯運網絡的不斷完善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動力。2024年中歐班列開行1.9萬列,中亞班列開行1.2萬列,西部陸海新通道海鐵聯運班列首次突破萬列大關,「國際班輪+國際班列」「貨櫃直航+跨境公路」等聯運網絡不斷拓展,12個貨櫃鐵水聯運品牌線路培育典型案例加速落地,形成內外聯通、陸海聯動的國內國際多式聯運大通道格局,有力保障我國糧食、煤炭、天然氣等重點物資以及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等「新三樣」產品的運輸。 聯運技術也在2024年迎來智慧升級,助力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6軸7廊8通道」主骨架實現全覆蓋。多式聯運數據互聯互通進程加快,自動化碼頭數量增至52座,其中自動化貨櫃碼頭21座,無人碼頭、無人集卡的快速應用顯著提升了港口智能轉運水平和聯運服務質效。 三重驅動力協同共振 這份成績單的深層價值,標誌著中國物流體系正經歷一場深刻的「通筋活絡」變革:以樞紐網絡的戰略性「強基」優化空間布局,以規則技術的創新性「賦能」打通效率堵點,以運輸結構的綠色化「固本」重塑發展模式。這三股力量的協同共振,共同構成了多式聯運支撐物流降本增效的核心動能圖譜。 一是樞紐強基,空間重構築就降本硬支撐。多式聯運降本的底層邏輯,在於對物流空間格局的戰略性重塑與樞紐功能的系統性強化。國家層面精心布局的綜合貨運樞紐網絡,深度融入區域產業生態,成為聯動超150個國家級產業園和70多個產業集群的「動力引擎」。近半數物流園區實現與核心樞紐實現無縫銜接,大幅消解了傳統物流的斷點頑疾。中歐、中亞、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的高效協同,疊加創新聯運模式,編織出覆蓋全球、陸海聯動的物流骨幹網。這不僅保障了國家戰略物資與新興產品的高效流轉,更通過網絡的規模效應和集約化運營,為全社會物流成本的系統性下降奠定堅實的物理基礎。樞紐通則循環暢達,網絡優則成本銳減。 二是規則賦能,軟硬兼施打通效率新通道。驅動多式聯運實現質效躍升的關鍵,在於制度規則創新與智慧科技的深度融合,二者共同作用於效率這一降本的核心維度。「一單制」改革全面落地,一舉打破制度壁壘、實現「軟聯通」,顯著簡化流程、控制風險、壓縮時間損耗,釋放出巨大「降本紅利」。伴隨國家標準出臺及區域協作聯盟興起,規則統一、標準互認的「共同語言」加速形成,為跨區域、跨方式的無縫銜接掃清了障礙。智能化的「硬實力」大幅提升節點效率與服務響應,根源性優化全鏈條協同,將傳統物流的「時間成本」與「銜接損耗」壓至最低。規則流程精簡,科技強則銜接高效。 三是結構固本,綠色轉型錨定降本可持續發展。多式聯運推動著中國貨運結構向更經濟、更低碳、更可持續的方向優化演進,為降本增效提供根本性、長期性的保障。憑藉天然的規模經濟性、低能耗和低排放特性,鐵路、水路貨運量佔比的持續提升是社會物流總成本系統性下降的核心動力源。全國沿海和長江幹線主要港口鐵路進港率已超90%,則標誌著大宗物資「最後一公裡」加速接入高效綠色鐵路網,根本扭轉對高成本、高汙染公路集疏運的依賴,其降本和環保的雙重效益顯著。多式聯運引領的結構之變,是中國物流體系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固本」行動,以確保降本增效是建立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模式先進的堅實根基之上。結構優則根基穩固,路徑綠則發展長遠。 中國多式聯運的「量質齊升」,不僅為當下降低物流成本提供強大動能,更在深層次上重構中國經濟空間格局與運行效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了一條高效、綠色、有韌性的物流通衢。 降本增效成效顯著 在綠色發展的時代浪潮下,多式聯運正以蓬勃之勢重塑運輸結構,成為邁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力量。2024年,鐵路貨運量佔比攀升至9.1%,水路貨運量佔比達到17.3%,相較於2017年,分別實現了1.3個和3.1個百分點的顯著提升。全國沿海及長江幹線主要港口鐵路進港率突破90%大關,新能源車船更是加速投用,運輸結構調整成效持續顯現,釋放出強勁的綠色動能。 多式聯運的精髓遠不止於運輸方式的簡單疊加。據權威測算,多式聯運在全社會貨運量中的比重每提升1個百分點,便能促使物流總費用降低約0.9個百分點,相當於節約成本數千億元。在實體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的當下,如此可觀的降本空間,無疑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所在。以浙江紹興一家紡織企業為例,其曾因自行購置貨車,每月成本徒增3萬元,且返程空駛現象屢見不鮮。然而,自從接入網絡貨運平臺後,憑藉智能匹配技術,運輸成本驟降70%,效率更是提升了50%以上。當貨運需求配對率高達92%時,傳統物流行業「小、散、亂」的頑疾正被技術手段逐步攻克。 多式聯運帶來的降本增效紅利,正向產業深處持續滲透。相關資料顯示,重慶樞紐港產業園藉助多式聯運的強大吸引力,成功引進超210個項目落地,總投資額高達1800億元,湖北對通過驗收的多式聯運工程給予2000萬元的獎補,河南則對重大物流項目提供高達總投資30%的補助。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物流樞紐與區域經濟實現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其更深遠的價值,在於有力推動了綠色轉型進程。2024年,鐵路貨運量佔比升至9.1%,水路貨運量佔比達到17.3%。河北某鋼廠將煤炭運輸模式轉變為「鐵路+水路」後,單噸碳排放量大幅下降60%。運輸結構的持續優化,使得多式聯運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堅實支點。 在多式聯運的有力支撐下,我國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和貨櫃吞吐量持續穩固全球領先地位。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連續16年穩居全球榜首。浙江省海港集團、寧波舟山港集團董事長陶成波介紹稱,寧波舟山港海鐵聯運班列已達27條,內陸無水港增至38個,海河聯運航線總數達到40條,其中海鐵聯運業務輻射範圍涵蓋16個省(區、市)的67個地級市,多式聯運「一單制」更是獲得交通運輸部的公開推介與認可。 李弢表示,大力發展多式聯運是我國深化運輸結構調整、推動交通物流降本提質增效的核心路徑,更是構建現代流通體系、服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展望未來,多式聯運在深化運輸結構調整、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中的核心與戰略支點作用將愈發凸顯,必將成為支撐中國經濟巨輪破浪前行、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源泉。 访问:4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