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女裝網購退貨率為啥這麼高?-快遞搜
晚上9時許,浙江杭州一家女裝網店的客服許晴還在處理當天的退貨申請,「已經記不清是今天的第幾單退貨了。」許晴說,自己所在的網店有一個分揀團隊,專門處理每天退回的女裝。 另一頭,來自北京的消費者陳宇婷發出這樣的抱怨:「不是尺碼不對,就是版型不好,網上買女裝,十件得退九件。」 究竟是什麼原因,推高了女裝網店退貨率?聽聽來自各方的聲音—— 下單的衣服多了,買到合心的卻變難了 你有網購女裝的習慣嗎?快遞到手後,申請過退貨嗎? 跟前幾年相比,現在在網上買女裝,你申請退貨的概率有變化嗎? 被問到這幾個問題,不少受訪者給出相似的回答:下單的衣服越來越多,買到合心的卻越來越難。 穿搭博主陳希幾乎每天都會在網上下單一些女裝。從大學起,她就開始頻繁網購,近期剛起步運營穿搭帳號。這一兩年,「網購老手」陳希卻發現,自己申請退換貨的頻率越來越高了。「以前網購也偶爾有退貨的情況,大概十幾件衣服會退一兩件,現在這個佔比反過來了,十幾件衣服中,只有一兩件能留下。」陳希說。 來自上海的許文琪也有類似的感受:「過去在網上買衣服,看看商家描述、刷刷買家秀就下單了,拿到的實物也跟線上展示的沒什麼區別。現在卻得廣撒網,買了一堆,最後就篩選出幾件合適的,剩下的只能統統退貨。」 36氪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電商服飾領域的退貨率居高不下,其中女裝退貨率更是達到50%至60%。根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截至2024年四季度,女裝是退貨率最高的品類,女裝直播的退貨率甚至達80%以上。 女裝退貨率這麼高,是消費者變挑剔了嗎? 有十幾年網購經驗的王穎穎認為,自己買衣服的標準沒有改變,但買到合適的衣服確實更難了。「以前網購,只需要認準常逛的幾家女裝店,購物主要看圖片,店家拍攝的實物圖通常和最終拿到手的差異不大。現在商家又是開直播,又是上短視頻,消費者卻還是難免『踩坑』。有的直播打光過度,一條霧藍色的裙子,我拿到手是泛綠光的鹹菜色;有的商家模特站得歪歪扭扭,看不出衣服實際版型,模特穿著很漂亮的衣服,到我身上就平平無奇。」王穎穎說。 隱蔽的信息差也藏在尺碼錶裡。來自北京的消費者小陳按照一家網店尺碼錶下單的「L碼」連衣裙,到貨試穿時,拉鏈卻卡在了腰間。一經測量,她發現網店標註的「腰圍78釐米」實際為「72釐米」。「客服說『測量方式不同』,但總不能差別這麼大。」小陳埋怨,近一兩年買衣服,總在尺碼上「栽跟頭」,要麼誤差過大,要麼各家店鋪對「L碼」的標準不一,很難以固定尺碼買到心儀女裝。 在多年從事女裝行業的李峻看來,線上購物無法提供實體店的即時試穿體驗,這個「先天缺陷」在女裝領域尤其明顯。「女裝的設計複雜性遠超於男裝,比如一款收腰的A字裙,腰臀比適中的模特穿起來可能是『法式風』,但蘋果型身材穿著就成了直筒裙。也有的店家利用直播等形態『弄虛作假』,看起來是展示實物,實際上利用打光混淆顏色、質感,甚至直播間樣品和實際售賣的是兩批貨,導致消費者感覺差別很大。」他說。 壓價壓成本、同質化高、尺碼不一,推高退貨率 女裝退貨率高背後,是消費期待和女裝品質之間的差距。 趙成是廣東省廣州市一家服裝加工廠的老闆,他在某電商平臺經營著一家女裝店,主營30元以內的各式T恤。「我們店主打的就是低價多銷,主要在樣式上下功夫,讓消費者在夏天能有更多款式的T恤可穿,說白了,穿一兩次拍拍照就行。」趙成說,即便如此,自己的女裝店退貨率也達到了60%左右。他坦言:「一些消費者可能對質量有更多期待,但出於成本控制,商家在選料上沒有太多提升空間。」 在一些消費者看來,有些衣服標價雖高,質量卻明顯配不上價格。據了解,近年來,很多女裝店追求網紅風,一家網店的某款衣服火了,其他家也紛紛跟著做,但是質量、剪裁等卻參差不齊,消費者收到的衣服可能洗一次就縮水,穿幾次就開線,只能退貨。 「線上女裝退貨率偏高是常態,近幾年,女裝設計、款式、流行趨勢更趨同質化,更加劇了這一問題。」時尚產業獨立分析師、上海良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程偉雄告訴記者。近些年,一些女裝店推出「快速上新」「柔性生產」,根據流行趨勢,先試水售賣少量樣品,此後根據需求量定生產量,貨物質量卻並不穩定。「快速上新、柔性生產應該基於品牌生態,如果僅出於模仿複製,必定只能做短期生意,還不見得能有穩定收益。」程偉雄說。此外,線上女裝價格內卷嚴重,商家為了控制成本選擇不太好的面料或簡化工藝粗製濫造,低價、低質成為常態,也推高了退貨率。 線上女裝行業還存在一個突出問題——尺碼標準混亂。不少消費者反映,自己前些年買女裝,往往需要穿中碼或大碼,這幾年,小碼的衣服也能合身,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究竟該選什麼碼」的購物困擾。偶爾,線上客服推薦尺碼時以統一的體重範圍為劃分標準,但每個人三圍有別,這些尺碼不一定能滿足消費者的實際需求。 「生產小尺碼的服裝可以節約面料成本,同時降低庫存壓力,這可能導致一些商家盲目追求生產小號服裝,消費者到手後卻不合適,也進而導致頻繁退貨。」程偉雄說。 平臺、商家、消費者行為需要共同規範 站在女裝商家的角度,電商平臺退貨規則更簡單、消費者退貨更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退貨率。女裝店鋪對此也很煩惱。 「這幾年電商平臺普遍推出運費險,尤其在618等促銷節點,我們想參加促銷活動,就要默認提供運費險,這增加了我們的投保費用。而一些消費者可能只是下單湊滿減,甚至卡在『7天無理由退換貨』的節點,把衣服穿出去後再退貨,導致我們的包裝物料、快遞費等都打了水漂。」某電商平臺一家女裝店老闆說。 平臺推出便利退貨舉措,本意是保護消費者,然而,部分人卻利用平臺規則,把網店當成「免費試衣間」;還有少數人濫用「僅退款」政策,衣服穿洗過後申請「僅退款」,給商家造成損失。 在泰和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中國廣告協會品牌營銷生態安全服務中心智庫專家廖懷學看來,面對線上女裝行業亂象,既要商家改進商品質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也要避免部分人濫用規則,形成灰色產業鏈。 「『貨不對版』『P圖過度』『尺碼騙局』等導致高退貨率的行業亂象,已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廖懷學說,根據《電子商務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這些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消費者有權要求退款、換貨,甚至索賠。 「與此同時,對於消費者濫用『運費險』『僅退款』等條款的行為,如果平臺未能履行義務,比如對交易事實進行核查便強制實施『僅退款』,或強制商家參與『運費險』活動,這也違反了《電子商務法》關於禁止設置『不合理限制條件』的規定,平臺需對商家因惡意退款遭到的損失承擔相應責任。」廖懷學說,一些人將網店作為「免費衣櫥」反覆下單,或穿用後惡意退款的行為,情節後果嚴重的,可能涉嫌違法,商家可依法主張貨款、運費及商譽損失賠償。不過,商家維權不容易,建議電商平臺探索建立消費者信用共享機制,並推行小額糾紛在線仲裁制度,以降低維權成本。 記者注意到,針對女裝退貨率高問題,電商平臺正在積極採取舉措。天貓服飾有關負責人表示,針對尺碼問題,平臺通過大數據模型能力,提高用戶導購體驗、理解消費者身形,為其做精準推薦。平臺與一些頭部商家合作後,退貨率降了2至3個點。品質層面,平臺通過品質鑑定,以「打標」的方式讓消費者買得安心。價格方面,通過預售、買貴必賠的體驗,消除消費者顧慮。 「退貨率低了,商家的經營成本也低了。我們還推出了退貨寶,在鼓勵消費者嘗試不一樣商品的同時,讓商家用更低的成本處理退貨。」該負責人說。 访问:2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