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2025年中國航海日上海主題活動啟動儀式舉行,現場發布了《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報告(2025)》。該報告顯示,上海連續6年蟬聯國際航運中心第三位。新華·波羅的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指數由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與波羅的海交易所聯合編制,自2014年首次發布以來,已成為全球航運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評價體系之一。該指數對全球43個航運中心城市進行綜合評價,涵蓋港口條件、航運服務和綜合環境三大維度,下設16項二級指標,為政策制定者、企業和研究者等產業鏈各環節提供參考。2024年,上海港成為全球首個貨櫃吞吐量突破5000萬標箱的港口,連續15年蟬聯全球最繁忙貨櫃港口桂冠,彰顯了上海港世界一流航運樞紐的地位。指數結果顯示,「十四五」期間,上海較新加坡、倫敦兩大「國際頂流」的得分差距總體呈收窄趨勢,其中上海較倫敦的分差由2021年的0.38分收窄至2025年的0.01分。航運業既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支柱,也是碳排放的「大戶」。面對綠色低碳轉型大趨勢,全球主要航運中心都在搶抓「換道超車」窗口期。以綠色燃料加注為例,據該報告統計,已有多地提出要建設全球船用綠色燃料加注中心。人工智慧是另一個決定全球航運中心格局的「勝負手」。近期開工的上海港羅涇貨櫃碼頭改造二期工程目標打造「全球智能碼頭新標杆」,依託ai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全面實現碼頭設備的智能化運轉。上港集團推出「maas ai助手」,能夠實時解析船期、靠泊、箱貨、裝卸、放關等數據,為港口運營各環節的協同作業提供有力支持,顯著提升了港口的對外綜合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