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陸港號」鐵公海聯運國際貨運列車從中國昆明安寧啟程,通過中老鐵路以公鐵聯運方式將貨物運輸至泰國拉廊港,再轉海運至緬甸仰光。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加速演進的今天,這條10天貫通三國的物流新動脈,是繼2024年11月19日中老泰鐵路多式聯運貨運列車首發後,中國與東協衝破舊有的進出口模式,進一步構建立體化互聯互通大通道。以「昆明陸港號」為標誌的鐵公海運輸組織模式,正以其突破性的時效優勢和產業協同效應,在原有的區域經濟裡攪動起新的漩渦。
貨輪破浪、車輪鏗鏘:多式聯運催增貿易流速。鋼鐵長龍與蔚藍航道的默契銜接,不僅有效縮短了運輸時間,更憑藉精準的冷鏈物流實現了生鮮品的高效對接。在中老鐵路的冷鏈專列上,B10型智能冷藏貨櫃將溫度精準控制在12℃-15℃的黃金區間,泰國金枕榴槤從萬象果園抵達昆明市場僅需26小時,貨損率從公路運輸的15%驟降至3%以內,終端市場價格相較傳統模式下降30%至50%。中老鐵路跨境商品已擴展至3000餘種,2025年前五個月運送水果達9.4萬噸,實現了同比增長24%的佳績。
同步加速的還有西部陸海新通道,當關丹港的冷藏貨輪駛入廣西北部灣港,泰國榴槤經鐵海聯運現身重慶商超的時間較傳統海運提速40%,體現出多維聯動的巨大潛力。這一技術和管理上的雙重革新,不僅提高了邊境物流的響應速度,更為產業鏈條上的上下遊企業提供了牢固的支持,彰顯了經濟結構調整與市場需求精準對接的重要性。
陸權優勢、海運集散:Y型廊道釋放乘數效應。作為我國對接東協的「橋頭堡」,昆明與南寧各顯神通,形成了陸海協同、優勢互補的良性互動機制。
昆明以全國唯一準米軌並存的鐵路局集團,已構建起以中老、中越、中緬三條國際大通道為核心的國際化物流網絡,預計對東協貿易佔比將突破45%,成為機電出口與資源進口的戰略支點。磨憨、瑞麗口岸崛起的3大水果加工園創造就業崗位超2萬個,中老合資建設的「萬象-萬榮」經濟特區,已吸引30家中資企業入駐,投資超50億元。而南寧則憑藉北部灣港的地緣優勢和深厚的物流集散能力,將70%的東協水果精準分撥,同時藉助中越班列751列和超2.2萬箱的貨櫃吞吐量,構築起一個全方位開放、多層次聯通的「東協集散中心」。這種互補而深度對接的操作模式,如同一條「Y」字型的產業廊道,既保證了陸運與海運的聯動暢通,也為區域內各國經濟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深化合作、多邊共贏:雙引擎驅動格局重構。從「海運主導」到「陸鐵聯運」,從「資源輸出」到「產業合作」,從「雙邊貿易」到「多邊共贏」。當「昆明陸港號」的列車駛向拉廊港的晨曦,當王家營西站的班列鳴笛開往歐洲,一條條鋼鐵動脈與海上絲路正將中國西南與東協十國鉚合成緊密的經濟共同體。這場物流革命已遠超運輸效率的範疇——它改寫了榴槤的價格曲線,重構了邊境產業帶,更重塑了6億人口的發展邏輯。
作為泛亞鐵路陸路核心節點,昆明2023年進出口商品品類已擴至2900餘種,國鐵昆明局2024年完成貨運發送量7427萬噸,創歷史新高。更深遠的影響來自中馬「兩國雙園」——欽州與關丹的產業聯動已拉動投資2300億元,汽車製造與燕窩加工產業鏈初具規模。隨著中泰鐵路2030年的貫通,未來這條由陸海雙通道構建的經濟大動脈將進一步激發內外需求,實現供應鏈、資金鍊與信息鏈的高度整合,從而在全球競爭中佔據更有利的位置。
雙樞紐的競合演進,恰是「一帶一路」框架下陸海協同的生動實踐。鐵公海聯運不僅是運輸方式的革新,也是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戰略性布局。軌枕與浪花共振之間,區域經濟重組的基因密碼正被破譯:唯有基礎設施的「筋骨」強健,才能支撐產業協同的「血脈」暢通,最終孕育共同繁榮的「肌體」。當鋼鐵長龍持續向南延伸,浪花淘洗的不僅是商品,更是區域命運共同體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