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安全及環境無害化拆船香港國際公約》(《公約》)生效,我們更新了對未來10年拆船潛力的估計。」我們現在估計,潛在的船舶數量將從之前的1.5萬艘增至1.6萬艘,或7億載重噸(DWT)。BIMCO首席航運分析師尼爾斯·拉斯穆森(Niels Rasmussen)表示:「新的估計相當於過去10年回收船舶數量的兩倍,載重噸的近三倍,這凸顯了投資合規回收設施的必要性。」
根據2000年至2019年各船段和船型的回收模式,我們計算了未來10年的回收潛力。如果在2000年至2019年期間,所有20年的好望角型貨輪中平均有10%被回收,我們假設未來10年的回收頻率相同。2000-2019年期間,回收利用率既低又高,因此我們認為這為計算未來潛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2015-2024年期間,上世紀90年代建造的船舶佔回收船舶的35%,佔回收載重噸的62%。在2000年代,建造的船舶增加了31%,相當於增加了115%的載重噸。在此期間建造的船舶預計將在未來10年主導回收,」拉斯穆森說。
「隨著《安全及環境無害化拆船香港國際公約》(《公約》)生效,我們更新了對未來10年拆船潛力的估計。」我們現在估計,潛在的船舶數量將從之前的1.5萬艘增至1.6萬艘,或7億載重噸(DWT)。BIMCO首席航運分析師尼爾斯·拉斯穆森(Niels Rasmussen)表示:「新的估計相當於過去10年回收船舶數量的兩倍,載重噸的近三倍,這凸顯了投資合規回收設施的必要性。」
根據2000年至2019年各船段和船型的回收模式,我們計算了未來10年的回收潛力。如果在2000年至2019年期間,所有20年的好望角型貨輪中平均有10%被回收,我們假設未來10年的回收頻率相同。2000-2019年期間,回收利用率既低又高,因此我們認為這為計算未來潛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在2015-2024年期間,上世紀90年代建造的船舶佔回收船舶的35%,佔回收載重噸的62%。在2000年代,建造的船舶增加了31%,相當於增加了115%的載重噸。在此期間建造的船舶預計將在未來10年主導回收,」拉斯穆森說。
2015-2024年期間,孟加拉國、印度和巴基斯坦仍然是最大的回收目的地,佔總重噸的86%,佔回收船舶的58%。這三個國家的主導地位在2017年之後更加明顯,因為中國停止回收國際船舶,自那以來回收的載重噸不到2%。在南亞以外,土耳其仍然是一個相當大的回收地點,特別是近海船舶。
儘管其他地方也有擴大回收能力的項目,但我們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大部分回收仍將發生在南亞。目前創紀錄的回收量是在2012年實現的,回收了近1800艘船舶和60萬載重噸。與此同時,未來10年的潛在回收量如此之高,以至於從2027年開始,每年回收的載重噸量都可能超過這一紀錄。
「如果供需平衡特別強勁,實際回收可能會低於我們的計算潛力。」另一方面,由於市場疲軟以及需要更換舊噸位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價格可能會走高。Rasmussen說:「無論哪種情況,我們發現極有可能回收的數量將比過去大幅增加,而回收設施同時需要確保符合香港公約的更嚴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