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在香港、倫敦兩地上市的國航首次回歸A股市場,卻遭遇到網下認購冷遇。
8月9日,國航決定調低在A股市場的發行規模,由原計劃籌資80億元縮減為籌資約45.89億元,比原計劃縮水約40%。
這也是A股市場上,企業首次降低IPO融資規模。
此時上市有苦衷
對於國航遭遇到的網下冷遇,外部因素不容忽視。
近期一些宏觀政策的出臺多少影響到股市。而經過一年多的股改後,大量的原非流通股也開始上市流通。5月股市開閘後幾隻大盤股如中行、大秦鐵路先後上市募集大量資金,近期股市的資金供應並不充足。近期A股市場的走弱同樣讓機構投資者捂緊了錢袋。
在這個市場環境欠佳的時機,為何國航寧願縮減投資規模,而不推遲上市?畢竟公司管理層可以控制上市的進程。
但國航有自己的苦衷。
因為航油價格的高漲,剛在2004年到2005年間復甦的航空業再次徘徊在低迷狀態。由於與油價的高度關聯性,全球市場對於航空股的表現都不樂觀。
民航總局7月2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航空公司整體虧損就高達25.7億元,而去年同期虧損為5.8億元。
即將在8月底發布中報的國航將交出何種答卷還難以預測,但去年國航全年17個億的盈利神話應該很難繼續。
「連續三年盈利是A股上市的『硬指標』,但照目前的航空業走勢來看,國航盈利壓力會越來越大。」在一位分析人士看來,受累於高油價以及連續三年盈利的硬性要求,國航的上市宜早不宜遲。
市場逼迫不能再拖
在業內人士看來,雖然此次國航上市前即縮減融資規模,但跟發行企業債券、短期券或者跟銀行貸款需要付出的高額利息等融資手段比起來,回歸A股市場仍是國航目前最佳的融資手段。
儘管國際航油高漲,但我國民航的飛機採購數量仍在猛增。僅去年年底,我國就先後向波音與空客採購飛機達到300架。
而波音公司曾預測,未來20年,海外往返於中國以及中國國內市場的航空運輸量將以每年7.3%的速率增長,而中國要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需要購買價值為2130億美元的2600多架新飛機。同時,國外的航空公司也越來越多地滲透進國內的航空市場分食中國的航空機會。
國航方面坦言,為了應對國內民航市場的快速增長,國航也必須購買更多的飛機擴充運能,以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國航表示,此次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來購買45架飛機以及投入首都機場三期工程的國航配套項目。
「此時不上,以後行業跌到低谷後,就根本無法上了。」中信建投分析師李磊認為,對於國航來說,在全球航空股被看淡的背景下,要增加融資平臺,補充資本金,擴充運力,儘管大環境不好,但此時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仍然是國航的最優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