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金融身份證』來得太及時了!」日前,安徽省蕪湖華渝航運公司負責人看著在建的「華渝集07」新能源LNG動力船舶連聲感慨。該公司在建的新能源船舶剛成功辦理了抵押權登記。依託新政,公司快速獲得1000萬餘元的貸款,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保障了包括該船在內的7艘新能源船舶建造進度。這張「金融身份證」即抵押權登記證明,其特殊性在於它是全省首例在建新能源船舶(而非完工船舶)成功辦理的抵押權登記。此前,融資難是航運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的普遍障礙。申請在建船舶抵押的審批手續多、材料要求不明確等,導致實際操作困難。「新船投入大,按以往規則,在建船舶辦理抵押登記的周期長,企業資金壓力非常大。」華渝航運公司相關負責人坦言。針對企業反映的痛點,蕪湖市交通運輸局和港航(地方海事)管理服務中心迅速響應,向安徽省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務中心提出建議。安徽省中心經過深入調研和評估,於今年4月制定並發布《關於明確在建中船舶抵押權登記程序性事項的通知》。該通知首次明確並規範了在建船舶辦理抵押權登記的具體操作流程,讓企業能便捷地以在建船舶作為擔保獲得銀行貸款,為船舶融資開闢新路徑。政策出臺後,服務立刻跟進。蕪湖市港航(地方海事)管理服務中心開闢綠色通道,將業務審核環節前置,同步組織政銀企宣貫會,三方齊心協力,對相關業務材料逐項核查,通過預審,對船舶所有權證明、抵押合同等關鍵文件進行糾錯補漏,並安排專人全流程對接,「手把手」指導,最終將原本需要5個工作日的登記流程壓縮至24小時內辦結,為企業釋放超千萬元流動資金,有效保障了新能源船舶建造進度,也為後續開展在建船舶抵押權登記工作奠定了基礎。一紙抵押權登記證書,撬動了綠色航運發展的大格局。這一案例是政企協同突破綠色航運發展瓶頸的成果,為解決內河航運綠色轉型中的共性融資問題提供了可複製的「安徽方案」,也成為長江經濟帶踐行「雙碳」目標的積極實踐。接下來,蕪湖市交通運輸局將總結經驗,推動建立更完善、標準化的新能源船舶融資流程,助力航運業低碳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