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外賣平臺發展而言,一味追求效率的管理模式不能長久,只有將外賣員從算法中解脫出來,實行更加精細、科學和人性化的管理,讓平臺技術回歸服務於人的本質,才是長遠之計。
你住的小區門口貼有「外賣車輛不得進入小區」的字樣嗎?有外賣員因此和物業公司打起了官司。近日有媒體報導,一位外賣員認為外賣員不能騎車進入小區不公平,因此經常與小區保安發生口角,還起訴了一家物業公司,引起社會對外賣員群體權益保護的關注。
外賣員是負責給小區業主配送外賣的專業人員,為了能準時準點將外賣送達,外賣車輛進出小區往往是這一群體的基本職業訴求。但站在小區保安的角度來看,允許外賣車輛進出小區,可能會給小區居民增加不安全因素,於是選擇對外賣員車輛「一禁了之」來隔絕風險。這就導致現實中外賣員與保安之間,時有矛盾衝突發生。
然而,「外賣車輛不得進入小區」真的只是外賣員和保安之間的矛盾嗎?實際上,外賣員在送單途中以平臺方的規定為硬要求,不得不把追求配送效率放在第一位,而小區保安考慮的則是物業及其背後的業主需求,在執行工作中以業主利益為先,也就不會過多考慮外賣員的處境。因此,避免二者之間的衝突,讓外賣員群體的權益真正得到保障,更應看到的是隱藏在背後的管理機制問題。
在企業數位化管理的趨勢下,以網際網路公司為主要代表的企業開始啟用算法技術運營平臺、管理員工,外賣員、快遞員等大多會在算法規制出的平臺上接單工作,他們接到的訂單越多、配送的速度越快,企業的收益也就更大。不可否認,技術的應用提高了企業運行效率,方便了消費者生活,為企業短時間內賺取了最大利潤,但從結果來看,冷冰冰的算法卻成為桎梏員工的手段,讓勞動者承受了不小代價,技術服務於人的本質也被人們拋諸腦後。現實中,有外賣平臺為了搶佔消費市場,一再壓縮送餐時間,從「30分鐘內送達」到「15分鐘內送達」,甚至提出「10分鐘內完成配送」的要求,這迫使外賣員不得不與時間賽跑,不可避免地出現外賣員在大馬路上闖紅燈狂飆、因逆行引發車禍事故等情況。相關數據顯示,與外賣騎手相關的熱點事件中,由交通違法行為引發的交通事故佔了不小的比例。
也許有人會問,外賣員的工作這麼辛苦還危險,為何還有人堅持呢?這是因為相比其他一些工種,外賣員這份工作入職門檻較低、收入較高,求職者在經過簡單培訓後很快就可以上崗。因此即使工作條件差,在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時,在很多人眼中這份職業必須「咬牙」堅持,這也導致了現實中外賣員求職群體充足,許多企業基本不會擔心人力問題,在追求勞動效率上也就越發肆無忌憚。儘管擁有「買方市場」的優勢,但企業在追求效益的過程中必須尊重勞動者的基本權益,否則到頭來該解決的問題一個都躲不掉,甚至還會為此付出更多代價。比如近幾年高溫天氣頻發,外賣員因熱射病被送入急診等情況時有發生,倒逼企業不得不優化高溫天氣的管理機制,為外賣員群體提供一系列服務保障措施。再比如圍繞外賣員群體的爭議頻發,諸多矛盾紛紛指向外賣平臺,導致企業因此聲譽受損。
從外賣平臺發展而言,一味追求效率的管理模式不能長久,只有將外賣員從算法中解脫出來,實行更加精細、科學和人性化的管理,讓平臺技術回歸服務於人的本質,才是長遠之計。比如針對「外賣員不得騎車入內」的規定,平臺方可以進一步精細化區分派送區域,對這類限制外賣員出入的小區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派單機制,並根據外賣員送貨情況適當給予勞動補貼。從管理角度出發,平臺方還應暢通外賣員提出意見建議的渠道,對他們的合理職業訴求主動加強了解,讓外賣員群體能安心工作、安全送單。
也要看到,外賣員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群體,為他們營造寬鬆體面的職業環境,還需要有關主體變被動為主動,為外賣員送單路上提供更多便利和幫助。參考一些有益做法,有的小區物業為了方便外賣員工作,在小區大門外專門設置了自取外賣櫃,或者外賣送到門口後由物業幫忙在固定場所暫放,等待業主來自行取件。這些做法不僅方便了外賣員送單,還不影響顧客拿取外賣的效率,不失為可行之舉。消費者也不妨做出一些小小的改變,對外賣員群體多一些體諒,少一些「催單」,遇到超時送單的情況時別急著給出差評,不妨多問一句為什麼,避免在送單時間上過「卷」,也讓外賣員感受到理解和尊重,收穫職業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