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一件產品十多個包裝「套娃式」快遞包裹為何難制止?記者調查→-快遞搜
一個小小的產品,包裝卻一層又一層,像拆不完的「套娃」。這樣的場景不知道您有沒有遇到過。 6月1日起,最新修訂的《快遞暫行條例》正式施行。記者在對比此前版本時發現,這次修訂主要針對的正是快遞包裝方面的內容。小小包裹,為何要專門修訂?快遞包裝究竟有什麼難點? 記者在走訪多家快遞公司後發現,儘管在打包中,快遞小哥也會因為怕出現破損問題而放幾層減震或泡沫的情況,但像視頻中出現的「套娃」或者極端浪費的情況並不多見。那這些包裹是誰打包的? 快遞企業工作人員 白子康:大部分商品包裝都是由商家提供。 原來,現在快遞企業已經很少在商家基礎上再進行打包,二次包裝的比例不超過5%。那麼商家又為什麼要「如此包裝」呢? 電商商戶 高宇:因為包裝問題,差評率可能會有60%到80%。 電商商戶 高洪濤:有一點小瑕疵,人家就給你返回來。 電商商戶 孫瑞榮:為了讓產品瞅著高端大氣一些,包裝得特別煩瑣。 有的是怕破損,有的是為了讓產品看著更值錢。記者在採訪時正趕上今年「618」活動,看到許多「大牌」,為了顯示贈送的產品豐富,連「小樣」都會打包兩層,消費者下單一件產品,可能需要拆開十個以上的包裝。 而這樣的「精美」,消費者真的買帳嗎?記者首先找到了國家統計局的這份調查報告,顯示有64.7%的消費者反映快遞包裝中膠帶纏繞過多,45%的消費者抱怨包裝層數過多,宛如「套娃」一般。 記者利用大模型抓取了多個電商平臺上今年以來關於商品過度包裝問題的近20000條討論,被提及率最高的前五類產品,分別是化妝品、牛奶、禮盒、水果和薯片。 而在今年端午節前,#粽子包裝空隙率檢測#話題相關閱讀量增長了380%。 專家:有些商家在鑽標準的空子 包裝一層又一層,似乎想要展現的是內容珍貴、商家「珍重」。但實際上過度包裝既「假大空」,又對資源造成了極大浪費。我國關於過度包裝是有明確的要求和標準的。那為什麼還會有上面我們看到的各種過度包裝現象呢?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些商家在鑽標準的空子。 記者找到了兩份分別在2023年9月和2024年4月起強制實施的國家標準,一個針對食品和化妝品,一個針對生鮮食用農產品,剛好覆蓋在調查中發現問題最大的幾類商品(《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生鮮食用農產品》)。例如,明確了月餅、粽子、糧食及其加工品的包裝層數不得超過3層。針對包裝空隙率和包裝成本也做了相應的規定。 記者採訪了參與相關標準制定的專家,他告訴記者,像這樣的包裝都屬於「鑽空子」「打擦邊球」。 例如根據標準,綑紮繩、襯墊、隔離物等不計入包裝層數,所以很多商家就通過「抽屜式」組合包裝或疊加網兜,僅計為一層。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盧波:很多商家利用包裝層數的模糊化設計,拆分不計入層數的材料,根據標準,綑紮繩、標籤、襯墊、隔離物等不計入包裝層數,所以有些商家可能通過疊加不計層數的材料,像多層薄膜、網套、裝飾性綁帶增加實際包裝複雜度,但是形式上滿足了層數的限制。 專家表示還有利用「功能性包裝」擦邊的情況: 生鮮農產品的保鮮保活用品,如冰袋、防潮膜,不計入銷售包裝層數,商家可能將多餘包裝偽裝成「功能性」材料,從而增加實際層數。 此外,利用填充低價值贈品或裝飾物的擦邊包裝: 在包裝內加入不計入成本的裝飾物,如絲帶、紙質卡片,或與低價商品混裝。如粽子搭配廉價茶葉,既增加包裝體積,又不違反混裝規則,而這些鑽空子行為也在此次快遞包裝治理之中。 AI帶你揭開過度包裝背後的數字 很多商家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把商品裹上一層層的包裝。可能有人會覺得,多一圈膠帶、多一層填充問題不大,但事實上,這背後有很驚人的數字。記者利用AI大模型還原拆解了我們平時常見的幾種快遞包裝。 這是一個玻璃瓶,裡面易碎難降解的塑料泡沫,用量遠超過物品本身。 這支小小的口紅,被打包在了超過自身體積100倍的包裝盒裡。 這是一個加溼器,超過一半的包裝材料是透明膠帶。 而這些由快遞產生的垃圾,有多少呢?在北上廣甚至佔到了新增生活垃圾的90%以上。 記者來到了北京一家垃圾分類中心了解情況。 總臺央視記者 王顥一:在這家分類中心,我們可以看到身後的這些綠袋子裡面裝的,就是從北京各個社區拉來的這些分類垃圾。這些垃圾會在這裡順著傳送帶運到二樓進行分類,在這些垃圾當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快遞包裝和產品包裝。 北京愛回收垃圾分揀中心負責人 蘇鴻坡:目前北京每天產生的可回收物進到我們工廠的是50噸左右,在我們這個業務進展當中,現在這種包裝紙類、快遞紙產生的可回收物,佔比現在越來越高,這種黃紙基本就是以快遞包裝為主。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750.8億件,其中大部分是快遞紙板和塑料包裝,而這些材料的實際回收率僅有10%,其餘90%最終被填埋或焚燒。 快遞包裝綠色治理需全鏈條發力 看到了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就知道這次修訂的目的和意義。此次快遞條例的修訂,系統性涉及了包裝生產、流通、回收等全鏈條。強制性的要求是否能夠實現、如何實現? 在此次修訂的條例中,專門提出要優化包裝結構來減少填充物使用量。例如,電子產品的包裝,可以通過四周增加支撐架,減少普通的泡沫填充等。那麼究竟能不能實現在減少包裝量的同時,保證快遞和產品的安全呢? 記者 王顥一:這個是改良以後的一個快遞紙箱,比較來看,大概節省了14%的材料,兩個疊在一起的時候,大概這個紙箱短了能有5釐米。 膠帶也是不一樣的,這兩個膠帶大概寬度上也差了幾毫米。兩個箱子打完包,在視覺上它們的長度、寬度、厚度也是一樣的。 這兩個紙箱通過壓力測試後可以發現,箱子的抗壓能力相差不大。通過創新設計包裝,不僅節約了紙張資源還減少了膠帶的使用。 京東物流包裝優化負責人 張波濤:一年就是省原紙就1萬多噸,同時,防水袋通過配方調整,同等條件下,用一個袋子能節省了20%的塑料,一年節省碳排放量9萬噸左右。 可以看到,通過優化改進,可以做到在減少包裝量的同時保證產品的安全。通過梳理所有修訂的內容,記者發現,都有相應的解決方案或已經出臺的政策進行輔助決策。 我們在政策資料庫中查詢近五年與快遞相關的所有政策和標準,得到了這樣一張清單。通過大模型,生成了這樣一張思維導圖,出現了源頭管控,到流通環節,再到使用和回收,最後還包括處置環節,剛好與《快遞暫行條例》中修訂的部分吻合。 例如,增加的這條: 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郵政管理部門報告包裝物中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回收情況,匹配到此前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明確了2025年底前全國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膠帶和相應的解決方案。 這樣的全鏈條有法可依,進一步確保《快遞暫行條例》的實施和各方責任的落實。
访问:3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