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小快遞」激發「大動能」-快遞搜
今年前4個月中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500億件,202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超1700億件,連續11年穩居世界第一……近年來,我國快遞業捷報頻傳,「小包裹」跑出「加速度」,折射中國經濟發展韌性與活力。不過,與之相伴隨的,還有同樣跑出「加速度」的快遞包裝使用量與廢棄量,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已不容忽視。 6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修訂版《快遞暫行條例》備受關注。《條例》的最大亮點是,首次增設「快遞包裝」專章,明確提出「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可循環」,並強調了包括經營快遞業務企業等在內的有關責任主體在全鏈條各個環節上的責任。這填補了快遞包裝治理的制度空白,明確了行業綠色發展的新標尺,為推動實現快遞包裝「瘦」下去、「綠」起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牽引和制度保障。 其實,隨著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近年來快遞業的「含綠量」連年攀升。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比例超過95%,智能裝箱技術讓包裝耗材減量達到20%。就拿我們日常快遞包裝使用的瓦楞紙來說,幾乎全部來自回收廢舊紙箱,而且經過技術改良,瓦楞紙的耐壓度明顯提升,現在3層的強度頂得上過去的5層。再比如說,膠帶紙變窄、電子面單使用日益廣泛等,這些都讓快遞變得更加綠色環保。此外,一些企業也在積極推廣共享快遞盒,研發更具科技含量的快遞包裝新材料、新設計。 也有不少消費者認為,快遞的「增綠」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顯著。僅有較低比例的人表示自己在收件時接觸過綠色包裝,儘管他們願意為「綠色溢價」付費,卻甚少有綠色包裝的選擇機會。「叫好不叫座」,正是快遞包裝綠色化所面臨的困境之一。 梗阻何在?對商家而言,過度包裝是規避售後風險的「安全牌」,畢竟多一層泡沫、多一圈膠帶,就意味著更低的商品破損率和退換貨成本。對於快遞企業來說,可循環快遞包裝依舊面臨不小的成本束縛,比如前期研發投入以及之後的管理與回收成本,再加上對分揀效率的追求,結果自然是傾向於使用標準化、低成本的傳統包裝材料。在回收環節,因標準、平臺等的缺失,也難以形成規模化。 讓快遞包裝「瘦」下去、「綠」起來,本質上是一場生產、流通、消費全鏈條的變革,各自為戰註定難以為繼。要破解此難題,還要通過制度創新打破利益藩籬,從根本上暢通這一鏈條,找到利益共同點,多方攜手共贏,推動快遞包裝綠色化邁出堅實步伐。 比如,完善相關政策加強激勵與引導,以稅收優惠等對衝企業使用綠色包裝所產生的環保成本,從而進一步加強企業使用綠色包裝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再比如,加快建設回收體系,豐富可循環快遞包裝回收方式和渠道,實現綠色快遞包裝的更暢通流動。同樣重要且必要的是,創新知識普及與激勵機制,如積分兌換等,提升消費者對可循環包裝的使用意願,重塑消費習慣。如此,綠色包裝轉起來,觀念、技術、創新活力等也將跟著加速流動。 如能以此次《條例》的施行為契機,凝聚更大共識,共促這場綠色變革,那麼,我們收穫的將不僅是綠水青山,更是快遞業乃至整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能。 访问: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