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國際海運市場正經歷結構性調整,運價波動與港口吞吐量變化折射出貿易格局的深層演變。地緣衝突、關稅政策與船隊運力過剩交織,導致貨櫃運價創下二十年最大跌幅,而新興港口與成熟樞紐的吞吐量分化則揭示了供應鏈重構的軌跡。接下來,快遞搜將為您詳細解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全球航線運價波動:地緣與政策的雙重絞殺
2025年一季度,中國出口貨櫃運價指數(CCFI)從年初1548點暴跌至1112點,創近20年最大季度跌幅。
這一頹勢源於三重壓力:
一是美國對華加徵145%關稅的政策落地,直接導致遠東-北美航線貨量驟降13%,部分零售商暫停中國訂單並轉向越南工廠;
二是紅海危機持續引發的繞航效應,好望角航線佔用全球船隊10-12%運力,推高燃油成本卻未能提振運價;
三是歐洲經濟復甦乏力,歐元區製造業PMI雖回升至50.4,但庫存周轉速度仍低於預期,抑制了中國至歐洲的工業品海運需求。
運價下跌並非全局性現象。中日航線因區域貿易穩定性成為唯一未受衝擊的通道,而北美東岸港口因關稅前搶運出現短暫運價反彈。船公司正通過「減速航行」和合併航次吸收15%過剩運力,但Alphaliner預測2025年船隊規模仍將增長5.4%,供需失衡或延續至三季度。
港口吞吐量排名:新興樞紐與成熟港口的攻守戰
全球港口格局在2025年呈現「東升西穩」特徵:上海港以5100萬TEU吞吐量蟬聯榜首,其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處理能力提升12%;新加坡港突破4000萬TEU,受益於紅海繞航帶來的中轉需求激增。而香港港吞吐量降至1370萬TEU,跌幅達4.9%,主因珠三角港口分流與堆場成本攀升,其全球排名恐被馬來西亞巴生港取代。
新興港口崛起成為最大變量。越南蓋梅港吞吐量同比增長33%,承接了中國轉移的家具、紡織訂單;墨西哥曼薩尼約港因近岸外包戰略,美墨加航線貨量激增19%。與此同時,歐洲港口呈現韌性:鹿特丹港通過數位化報關系統將貨物滯留時間縮短至4小時,吞吐量逆勢增長3%;而美國長灘港因關稅前搶運創下1990萬TEU紀錄,但5月起進口量或下滑20%。
說到最後
2025年的海運數據揭示了一個悖論:運價暴跌與港口吞吐量增長並存,本質是貿易路徑的碎片化與區域化。企業需穿透表象,關注關稅敏感型商品向東南亞轉移、歐洲新能源設備進口激增等結構性機會,同時利用港口數位化工具規避擁堵成本。
以上便是本期快遞搜為您分享的全部內容,若您還有任何國際物流方面的服務需求,請諮詢快遞搜專業的國際物流顧問。
本文所述數據及趨勢基於公開信息與行業分析,具體操作請以各國海關、港口管理機構及承運方最新政策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