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川普政府致力於「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偉大」,視中國船舶為「眼中釘」。
   除韓國外,印度也將此當作「商機」,開始推動擴大本國造船業,加緊吸引海外客戶。但數據顯示,印度完成噸位佔比與全球三大造船國(中韓日)差距巨大。此前有分析人士指出,印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比較優勢、技術能力和研發資金等方面均面臨艱巨挑戰。
   據《日經亞洲》和印度《經濟時報》報導,當地時間10月29日,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度海事周」活動上發表講話,強調政府正大力支持造船和港口發展。該活動匯聚了來自85個以上國家的政府和行業代表。超過500家公司展示了其技術。
   「21世紀,印度的海事部門正以巨大速度和活力前進,」莫迪表示,在全球面臨貿易中斷和供應鏈變化之際,印度是「戰略自主、和平和包容性增長」的象徵,「印度希望在全球層面加強供應鏈的彈性」。
   他自誇印度港口的表現,並表示它們現在被認為是發展中國家最高效的港口之一,「在許多情況下,它們的表現優於發達國家的港口」。
   報導提及,莫迪政府旨在將印度轉變為航運樞紐,尋求到2047年,即印度獨立100周年時將其船舶在全球貨運量中的份額從1%提高到20%。今年9月份,印度政府宣布了一項價值約78.6億美元的扶持計劃,包括海事發展基金,用於投資造船和海洋基礎設施。
   根據印度官方數據,印度在2023財年完成200艘船舶,是2020財年的約三倍。
   但數據顯示,印度與全球三大造船國差距巨大。
   科欽造船廠董事長馬杜·奈爾29日談及印度造船業增長時間表也坦言:「至少需要15年,甚至更長。一切不會一夜之間發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