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海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緣何分化-快遞搜
10月27日至10月31日,堪稱是全球金融市場的「超級央行周」。海外主要央行密集舉行貨幣政策會議,其中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以及加拿大央行的動作備受市場關注。具體來看,美聯儲和加拿大央行均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則宣布維持利率不變。 筆者認為,上述央行貨幣政策的「分道揚鑣」,展現出海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的自主性正顯著增強,而這一自主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國際經貿增長不確定性加大的背景下,海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已進入「數據依賴」階段。 例如,美聯儲近日如市場預期降息25個基點,是今年9月份降息25個基點後連續第二次降息。市場對此次降息已有充分預期,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的講話為後續的利率路徑增添了變數,對於12月份貨幣政策會議,鮑威爾釋放「鷹派」信號,表示需要考慮12月份利率行動的不確定性,12月份的利率下調並非定局。 與此同時,日本央行以7票贊成、2票反對的表決結果,決定將政策利率維持在0.5%不變。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表示,日本經濟「正溫和復甦,但仍存在疲軟跡象」「何時再次加息尚無定論」,決策將基於數據而非預設時間表。 可以看出,貨幣政策制定者普遍強調「數據依賴」「無預設路徑」等,一方面反映出其對未來經濟走向的高度謹慎,另一方面也展現出貨幣政策正在轉向精細化調控、逐次評估、注重實際反饋的特徵。 二是海外主要央行的貨幣政策制定更加關注多重目標,即謹慎在通脹、就業、經濟增長、金融穩定等之間達成微妙的平衡。 例如,美聯儲宣布將於12月1日起結束資產負債表縮減(即「縮表」,下同),「降息+停止縮表」操作組合即是這種平衡的表現。近期美國貨幣市場流動性壓力持續累積,金融體系的準備金正從「極度充裕」向「充足」甚至「結構性緊張」過渡,加大了停止縮表的必要性。顯然,美聯儲亦考慮到市場流動性緩衝功能顯著減弱,為防止貨幣市場利率波動風險加劇,需要停止量化緊縮,以緩解流動性緊張的趨勢。 三是海外主要央行在所處經濟周期不同、需求不同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更偏向「本地化」。 例如,此次加拿大央行在上述央行中率先宣布降息,將主要隔夜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2.25%,為2022年7月份以來最低水平,這也是該行在今年的第四次降息。同時,加拿大央行將2025年實際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預測從1.8%大幅下調至1.2%,2026年進一步下調至1.1%。 加拿大央行行長蒂夫·麥克勒姆表示,近期加拿大經濟增長疲軟主要緣於出口和商業投資下滑,勞動力市場持續疲軟亦對消費構成拖累。在此次降息後,加拿大央行表示,若經濟與通脹前景未發生重大變化,當前利率水平可能在可預見的未來維持不變。市場預期也認為,加拿大央行在2026年3月份前或不再降息。 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則表示,歐元區經濟增長的「下行風險」已經緩解。歐洲央行維持三大關鍵利率不變,連續第三次「按兵不動」。 不可否認,海外各國央行所處區域經濟周期、面臨風險存在差異,無法用同一種方式來適配需求,由此,海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的分化趨勢或將延續下去。 快遞搜免責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其他媒體,快遞搜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访问:3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