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銀行集團和標準普爾全球發布的一份長達79頁的新報告,由於紅海危機、巴拿馬運河面臨的挑戰以及與大流行相關的衝擊,2020年至2024年間,全球貨櫃港口的業績有所下降。然而,效率的提高因地區和收入水平而異。這份名為《貨櫃港口績效指數》(CPPI)的報告顯示,東亞港口的表現有所改善,並在2024年排名第一。南亞港口在過去一年中也出現了顯著的復甦,而北美和歐洲港口的得分保持在接近2023年的水平,顯示出了韌性。這是該年度報告的第五版,該報告揭示了2020年至2024年間港口效率的新趨勢。高收入國家的世界最大港口並不是唯一看到改善的地方。在2020-2024年期間,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港口得分和排名都有了顯著提高,包括達喀爾、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梅爾辛、塞得港和厄瓜多的波索爾賈。「即使在多重衝擊中,發展中國家的港口也在尋找適應、改善和實現價值最大化的方法,」世界銀行全球運輸局局長Nicolas Peltier-Thiberge說。「這提醒我們,通過更好的規劃、技術和整個物流鏈的合作,港口可以在效率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這一版的CPPI提供了全球403個貨櫃港口的全球基準,利用的數據集包括超過17.5萬次船舶停靠和247m貨櫃移動,重點是船舶在港口的總時間標準普爾全球市場情報公司(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港口情報和分析全球主管特洛克•穆尼(Turloch Mooney)表示:「隨著我們在日益複雜的全球航運環境中航行,了解和改善港口績效對經濟增長和競爭力至關重要。」在2024年表現最好的20個港口中,有10個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