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小草之「微」,解生態之「巨」__快遞搜
微風卷綠浪,草原暗花香。8月的敕勒川草原鬱鬱蔥蔥,水草茂盛、牛羊成群。10年前,如果來到這片區域,卻只能看見礦坑與沙石灘。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內蒙古採訪活動,記者看見了以敕勒川草原蛻變為代表的內蒙古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內蒙古橫跨「三北」,是我國北方最大的碳庫,森林面積、草原面積分居全國第一、第二,同時也是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為集中、危害最為嚴重的省區之一。幾十年來,一批批生態修復工作者不斷研究創新草種科技、生態應用技術,改變了這片土地的樣貌。 生態修復從「草種」開始探索 「買來的種子能種出一片草坪,卻種不出一片草原。」在呼和浩特市蒙草種業中心,展示大廳裡的一句話道出植物種質資源的重要性。 作為全國18個專項種業研究所之一,蒙草種業中心收集著有地理標記植物種質資源2300種、6.5萬份,標本17萬餘份,土壤165萬份,共同構成一座林草生態「基因庫」,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小草諾亞方舟」。 「近年來,蒙草的科研團隊不斷紮根各個北方重要生態區,採集馴化耐旱、耐風沙、抗逆性強的荒漠植物種質資源,形成優質草種選育技術體系。目前已選育295種鄉土植物應用到各生態類型區,累計修復草原、礦山、沙地、鹽鹼地等各生態類型近3300萬畝。敕勒川草原的成功修復就是其中之一。」在敕勒川草原修復工作的展示牌前,蒙草集團成果轉化部負責人王君芳介紹道。 2012年,敕勒川草原的修復工作正式啟動。蒙草團隊採用尊重自然的理念,依託生態大數據技術的支持,結合播種、封育、松耙、灌溉等技術手段,僅3年時間,敕勒川草原生態就得到初步轉變。如今,敕勒川草原生態系統、植物群落穩定,生態自愈力得到恢復,乾草產量、年固碳量、年釋氧量提高近12倍。 在種業中心的展示屏上,記者看到蒙草研發的無人「種子繩」播種機器人在AI算法輔助下自動規劃鋪設作業路徑,布繩、覆土、鎮壓、養護一體化有序推進。「在生態修復的研究過程中,一系列智能種植應用技術也得到突破。」王君芳說。種子包、種子杯、種子塊等一系列「種子產品」在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地、科爾沁沙地等「三北」工程核心區「協同作戰」,破解「年年補,年年種」導致的成本高難題。 種活一棵小草需要漫長的投入 「在沙漠或乾旱半乾旱地區,種活一棵小草,需要多個階段精細管護與漫長的投入。」來自內蒙古自治區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研究所的洪光宇博士多次向記者強調,「沙漠裡生出的任何一點綠意,都來之不易。」 「我們所在的『閻王鼻子』曾是駝鹽古道必經之處,常有商隊因流沙墜入黃河喪生。泥沙入河後突出部分形似鼻子,因而當地百姓給予這樣一個形象的稱謂。」8月初,在黃河上中遊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段(閻王鼻子)阻沙入河生態修復工程現場,阿拉善濱河金沙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趙宏彥介紹。這裡也是阿拉善高新示範區泥沙入黃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2022年,該項目按照「工程固沙+喬灌草植物固沙」的模式進行生態綜合治理,2024年4月完工。整個項目區栽植灌木約202萬株,喬木約13萬棵,治理總面積1.1萬畝。如今,喬、灌、草三層防護林帶層層遞進,初步形成地下到地面、地面到林冠層的立體防護結構,有效降低地表風速,起到防風固沙的效果。 「項目實施後,該區域植被覆蓋度由原先不足5%提高至35%以上,每年減少侵入黃河泥沙量9萬噸,有效緩解下遊『地上懸河』壓力。」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鄉村振興辦公室主任佟可婷表示。 從今年起,閻王鼻子項目將開始為期13年的養護期。「我們將探索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路徑,計劃種植梭梭、苜蓿等具備經濟價值的抗旱植物,用以反哺生態治理投入。」趙宏彥說。 林業人代代接力寸寸推進 「在推動沙漠治理的過程中,特別是推動人工造林種草過程中,我們始終在探索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的路子,宗別立『百萬畝』梭梭林基地就是走好這條道路的具體實踐。」阿左旗科林草局局長包騰和向記者介紹道。 他所提到的宗別立「百萬畝」梭梭林基地位於賀蘭山東麓、烏蘭布和沙漠西南緣,原是一片不毛沙地。 自2012年春季造林開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阿左旗科林草局林業正高級工程師劉宏義已在此工作了13年,親眼見證了一顆顆梭梭種子長成比他還高的梭梭林。 「剛開始種植技術不過關,植被存活率上不去,承諾給農牧民的工資也發不了。」劉宏義回憶道,「我們在飛播造林過程中克服了很多困難,突破了技術難關。」 從立地條件到氣候變化、從種子篩選到試飛試種、從飛播鄉土樹種到落種封育管護……內蒙古幾代林業人不斷探索創新,創造了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地區飛播造林的先河,讓飛播造林從「理論禁區」變為「實踐可能」;大規模推廣應用以梭梭、花棒、沙拐棗等鄉土抗旱灌木和草本為主體的近自然造林模式,累計完成防沙治沙近1億畝。 科技之微,生態之巨。2024年,內蒙古完成「三北」工程建設任務2442萬畝,佔全國總量的45.8%;完成防沙治沙1954萬畝,居全國首位。2025年預計完成防沙治沙2000萬畝以上,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访问:1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