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重慶酉陽武陵山深處的菖蒲大草原上,接連成片的馬尾草在陽光下泛著金光,遊客們穿梭其間拍照打卡。
菖蒲大草原,因地處菖蒲蓋山脈而得名。如今遊人如織的網紅打卡地,曾是一片被石漠化困擾的「荒原」:喀斯特地貌顯著,碎石裸露,灌木零落,土層薄得連莊稼都「抬不起頭」。
「土層薄、肥力弱,種三年歉收兩年。」在當地人張春雲的記憶裡,菖蒲蓋一直頭戴「窮蓋」帽子,「十戶人家九戶外出打工,留下的只能在石頭縫裡搶飯吃,石頭窩窩一撮土,能收多少算多少。」
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不斷深入,當地幹部群眾的思路越來越開闊。高寒、生態系統脆弱的菖蒲蓋,卻擁有令人驚嘆的風景:翻湧的雲海、絢麗的日出日落、綴滿星辰的夜空……都是難得的旅遊資源。
「荒原」的蝶變,始於2018年。經過多方考察後,酉陽桃花源旅投集團依託菖蒲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成立公司打造綜合型旅遊度假區,通過「公司+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讓村民們以土地、勞動力入股,參與旅遊開發。
在生態系統脆弱的菖蒲蓋打造旅遊景點,如何兼顧旅遊開發與生態保護和修復,成了最大的難點。一場以石漠化治理為突破口的生態修復戰就此打響,護山、理水、育林、築田、蓄湖、復草……一套生態「組合拳」層層推進。
「我們先後引進花菖蒲等78個花色品種,最大程度修復溼地蓄水、護水功能,實現生態修復與景觀效益的雙提升。」重慶酉陽菖蒲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冉夢說,8年間,菖蒲蓋上累計造林3000多畝、建植草甸1700畝、修復原生植物退化區域與輕度汙染水體1.2萬平方米,林草覆蓋率達77%。
環境變美,遊客增多。菖蒲蓋已衍生高山避暑、草原觀光、文化體驗、生態研學等多元業態。除核心景區外,還帶動了周邊13個村、2萬餘人發展特色產業。曾經的荒蕪「窮蓋」變成了富民的「金蓋」,鄉親們的生活越過越滋潤。
過去一年到頭只能在荒原「刨食」的張春雲,現在每天都在花海草場接待遊客,每月工資有2900元,她的丈夫在景區幹活,一天也有200多元的收入。每次給遊客介紹菖蒲蓋的變化,她總是樂呵呵地說:「好生態、好風光帶來了好日子。」
(本報記者 李宏 張國聖 本報通訊員 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