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歐洲必須「重新平衡」對華關係,擺脫對美國的依賴-快遞搜
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這一事實充分證明,在應對氣候變化、主張多邊主義和經濟合作方面,中國才是真正與歐洲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夥伴——歐洲該認清現實了:美國不是一個可靠的夥伴。 7月24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主持第二十五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會晤前,中歐就稀土出口限制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兩位歐洲領導人時,強調要堅持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促進和平、反對侵略,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這些主張得到兩位歐洲領導人的贊同,美國的對外政策卻與此背道而馳。 25日,習近平在北京接受16位駐華大使遞交國書時表示,中國將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釋放超大規模市場紅利,讓中國新發展成為各國的新機遇,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更多確定性。 必須提一下華盛頓,因為馮德萊恩27日前往蘇格蘭與美國總統川普會晤,就歐美之間的貿易合作及相關爭議問題達成新貿易協議。 在此之前,美國與日本達成貿易協議。分析人士此前認為該協議可能為歐美之間的貿易協議提供模板。 雖然日本汽車製造商和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公開歡迎這一協議,但實際上更多是一種務實選擇:15%的稅率總好過25%。當然,川普有可能希望藉此舉動搶奪中歐會晤的關注度,防止歐洲方面在馮德萊恩與中國領導人會面之前向北京做出讓步。 美日協議發布後,中國一些專家擔心此舉會影響中日關係的發展勢頭,甚至可能使中日韓自貿協定的談判受阻。但據筆者從日本方面獲得的信息,日本對與美國的協議依然保持警惕,尤其是考慮到川普政策的不可預測性。這項協議雖然總比沒有要好,但仍帶有苦澀意味。因此,日方也清楚需要重新積極平衡對華關係。他們仍然對中日韓自貿協定的前景持樂觀態度。 將美日協議與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放在一起討論並非偶然,二者確實存在內在關聯。我們不妨回憶一下2023年在日本廣島舉行的七國集團(G7)峰會,彼時,各國領導人在馮德萊恩的引導下,宣稱增強經濟韌性需要「去風險」,減少對關鍵供應鏈的過度依賴。該戰略雖未提及中國,但明顯是在針對中國。 一方面,「去風險」與「脫鉤」有明確區別。「脫鉤」在政治和經濟上都不現實,但許多人擔心「去風險」實則是漸進式「脫鉤」。這種擔憂在美國2022年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之後愈演愈烈。與此同時,美國在戰略上不斷強化北約職能,試圖將中國列為對手,並通過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籤署的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協定組建「印太版北約」;美軍甚至還在中國臺灣部署特種部隊挑釁中國。 另一方面,七國集團明確表示,「民主與威權」這一意識形態的對立,是其強化對華立場的主要依據。 有一次筆者與德國政府智囊交流,他提及中方的疑問:歐洲為何寧願冒著損害自身經濟的危險,也要與中國打經濟戰?畢竟,歐洲已先後遭受疫情重創與失去俄羅斯能源供應的雙重打擊。 當然,我們都明白,歐洲依然深陷北約的安全框架之中;而歐洲資本家則深植於西方金融體系,這種體系維繫著西方對全球南方和新興市場的主導地位。但即便民主黨當政,美國這些框架也正日益鬆動、變得不那麼可靠。 這位德國學者進而斷言,歐洲不會脫離美國,因為雙方有共同的文化價值。當筆者追問,那中國與歐洲在應對氣候變化、堅持多邊主義、改善民眾福祉等領域不也有「共同價值」嗎?對方只是回了我一個冷笑。 可後來,川普贏得大選,萬斯副總統訪歐,公然宣稱所謂的「共同價值」不過是空話。川普更是對所謂的歐洲盟友發動貿易戰,甚至揚言要吞併加拿大、奪取格陵蘭島。 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換,中國在南海、釣魚島、臺海空域等方面始終堅持自己的立場。而拜登的對外政策早在2023年就已陷入僵局,民主黨也於2024年失去了對白宮的控制。如今,北約與AUKUS都開始動搖,就連菲律賓也在重新評估選邊政策,反思再次引入霸權主義部隊的決策在戰略上是否明智。 歐洲度過疫情危機,很大程度上仰賴中國率先恢復生產,確保關鍵物資供應。如今,這一地區正努力緩解因捲入與莫斯科的代理人戰爭而失去俄羅斯能源供應所帶來的災難。在推動綠色轉型方面,它主要依靠中國的電動車、太陽能和風電設備。而在今年夏天,歐洲人用來降溫的設備,也多來自中國製造。 在中歐與美歐官員完成會晤之後,歐洲是時候停止將中歐關係定義為「系統性競爭」關係了。許多經驗豐富的歐洲外交官私下也 對「系統性競爭」關係這種說法持批評態度。「首先,這並非事實;其次,即便是事實,你也不能這麼說。」歐洲此刻最該做的,是和日本一樣「重新平衡」對華關係。 誠然,許多國家都希望和中國實現更平衡的貿易關係。若說「去風險」是「去中國化」,那麼「重新平衡」便是「去美國化」。 中國一直明確表示,各國應該尋找更好的平衡點。無論稱其為「和而不同」,還是「求同存異」,中歐會晤釋放的一個明確信號是:雙方確實擁有許多共同價值,也認識到避免新衝突、解決遺留問題符合彼此最大利益。 儘管美國可能會試圖破壞這一積極進展,但歐洲應從日本的戰略思維中獲得啟示,思考如何真正平衡好自己的價值與利益。 快遞搜免責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其他媒體,快遞搜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 访问:2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