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航空安全調查員Greg Feith對航空技術專家和政策制定者發出嚴厲警告,反對過度依賴自動化,並強調人類飛行員對航空安全仍至關重要。
這位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前高級調查員在近期的一場航空論壇上發言時,呼籲在通航和商業航空系統中的自動化應用日益普及的當下,航空業仍需重視人類在飛行操作中的幹預作用。
「技術是工具而非替代品,」Feith告訴與會者,「不能將機長指揮權委託給自動化系統。」
憑藉46年飛行和航空事故調查經驗,Feith列舉了多個體現人類決策關鍵性的案例,包括著名的「哈德遜河奇蹟」緊急迫降事件。
「如果把Sullenberger和Jeff Skiles移出駕駛艙,」Feith說,「自動駕駛系統只會試圖返回跑道。它沒有能力理解最佳著陸點可能是河面。」
Feith發表此番言論正值先進空中交通(AAM)和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在承認技術優勢的同時,也始終強調其局限性。
自動化增加而非減輕飛行員工作負荷
這位安全專家警告稱,儘管現代飛機配備精密系統,飛行員仍需保持主動參與。「自動化增加而非減輕工作負荷,」他解釋道,「既要關注地形天氣,又要監控自動駕駛和防撞系統;信息量過大可能導致飛行員應接不暇。」
他指出許多旨在減輕飛行員工作負荷的技術進步實際增加了工作強度。「我觀察到,尤其在通用航空領域,存在選擇性信息過濾現象。」
對於無人駕駛飛機日益增長的興趣,Feith立場明確:「我不會乘坐這類飛機。」他列舉了需要人類判斷的多種場景,如評估飛行中機體損傷或處置突發緊急情況。
湍流和極端天氣是另一個需要人類幹預的關鍵領域。Feith指出,雖然飛機設計能承受強湍流,但飛行員必須做出自動化系統可能錯失的瞬間決斷。
「人類能比計算機更快做出本能決策,」Feith強調,「我們擁有更多突觸觸發,能吸收更多信息並更快反應。」
過度依賴自動化的危險
Feith的警示不僅針對飛行員,還延伸至維修專業人員、機械師和技術開發者。他警告即使飛機維護也可能變得過度自動化,從而帶來新風險。
「我們有製造汽車等各種產品的自動化設備,」Feith指出,「但誰在編程這些機器?人類。誰在維修機器?人類。我們不能忽視人為幹預的重要性。」
對於力推自主解決方案的政策制定者和技術愛好者,Feith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技術創新必須補充而非完全取代人類技能。
隨著航空業持續發展,技術應提升安全性,但人類判斷力、經驗和決策能力不可替代。人的因素始終是航空最關鍵的安全保障之一。(本文編譯自Aerospace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