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重磅!美方強硬表態:談判不影響關稅生效,8月1日成「硬紅線」!-快遞搜
當地時間7月20日,美國商務部長吉娜·盧特尼克明確表態,儘管美方對與歐盟達成貿易協議抱有信心,但8月1日作為擬向歐盟輸美產品徵收30%關稅的起始日期,具有「硬性」特徵,屆時新關稅措施將自動生效。 盧特尼克在採訪中強調,8月1日的關稅生效日期不存在彈性:「不,不,那是硬啟動日期。也就是說,8月1日新關稅措施就將生效。」他同時釋放出矛盾信號:關稅生效不意味著談判終結,「沒有什麼能阻止其他國家在8月1日後(繼續)與我們對話,但從8月1日起這些關稅還是得徵」。 這一立場與歐盟此前的「暫緩反制」形成鮮明對比。7月13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宣布推遲原定於14日實施的對美反制措施,以換取談判空間,但她同時警告:「若未能達成協議,我們將繼續準備反制,完全做好準備。」如今美方的強硬態度,讓歐盟的「暫緩」面臨淪為「被動等待」的風險。 若30%關稅如期落地,首當其衝的是跨大西洋產業鏈,尤其是汽車及相關產業: 以德國寶馬、奔馳為例,其美國市場銷量佔比超20%,關稅加徵後單臺車成本可能增加數萬美元,要麼被迫漲價(削弱競爭力),要麼壓縮利潤(2024年歐洲車企平均利潤率僅5.8%,難以消化30%關稅衝擊)。 福特、通用等依賴歐盟零部件(如變速箱、電子系統)的企業,將面臨零部件進口成本上漲,可能傳導至終端售價或生產計劃調整。 歐洲高端消費品(皮具、葡萄酒、奢侈品)在美國市場的價格預計上漲30%-50%。 國際貿易專家指出,美方「談判與關稅並行」的策略,本質是將關稅作為談判籌碼,通過「既成事實」逼迫歐盟讓步。但這種高壓手段可能引發反噬: ?歐盟已明確表態「做好反制準備」,若關稅生效,歐盟可能對美國農產品(大豆、玉米)、能源產品(液化天然氣)加徵報復性關稅,波及美國中西部農業州和能源出口商。 ?全球供應鏈將加速「避險調整」:企業可能提前轉移產能(如歐洲車企將美國工廠產能提升,減少本土出口),導致產業鏈碎片化,長期推高全球貿易成本。 目前距離8月1日僅剩10天,美歐談判焦點集中在「汽車關稅豁免清單」和「工業補貼規則」。歐盟希望美方將汽車及零部件排除在關稅清單外,而美方則要求歐盟放寬對美國能源產品和科技企業的市場準入。 市場普遍認為,短期內達成全面協議的可能性較低,但不排除「部分豁免」的折中方案——例如美方對歐盟電動車暫時豁免關稅,換取歐盟降低液化天然氣進口壁壘。若雙方未能達成任何共識,8月1日後,全球貿易將正式進入「美歐互徵關稅」的新階段,給本就疲軟的全球經濟復甦再添阻力。 接下來,全球都在密切關注美歐雙方是否能在8月1日前打破僵局,達成貿易協議,從而避免這場關稅大戰的爆發。而其他國家也需提前做好應對準備,以防貿易局勢惡化對自身經濟和貿易帶來不利影響。 访问: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