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船對船」回收液態二氧化碳在洋山口岸完成-快遞搜
作為全球首艘安裝碳捕集系統的貨櫃貨輪,「長頂」號貨輪於去年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完成了全球首套全流程船舶碳捕集二氧化碳的船岸卸載作業。本次「船對船」回收作業的創新實踐標誌著中國率先構建了「二氧化碳捕集-液化存儲-船對船接卸再利用」的完整生態閉環,為國際航運減排提供了可複製的方案。 據國際海事組織(IMO)統計,航運業每年排放約10億噸二氧化碳,約佔全球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3%。航運業作為全球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其脫碳行動與可持續發展的關聯越來越緊密。碳捕集技術在船舶上的應用,為航運業脫碳走通了新路,成為中國履行碳達峰、碳中和承諾的重要手段之一。 航運過程中捕集到的液態二氧化碳如何高效安全轉運進入再利用?這是船舶碳捕集技術大規模應用的關鍵。據介紹,相較於傳統船岸連接模式,船對船轉駁技術顯著提升了操作靈活性,使海上靈活操作、快速響應不同海域船舶的碳轉運需求成為現實,為全球港口基礎設施尚未完善的現狀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也為航運業大規模應用碳捕集技術掃除了關鍵障礙。 為全力保障船對船液態二氧化碳(LCO?)轉駁作業安全順暢實施,上海邊檢總站洋山邊檢站為作業船舶量身定製「外輪進港、船舶搭靠、回收作業、外輪離港」全過程移民管理方案。洋山邊檢站通過「邊檢行政許可網上窗口」提前為「德錦」號駁船籤發搭靠外輪許可證,快速為30餘名工程技術人員籤發上下外輪許可證。在兩船作業期間,該站加強口岸限定區域和船舶外檔的巡檢,確保口岸作業安全順暢有序。 在全球航運業節能減排趨勢下,除了化石燃料船舶搭配碳捕集裝置這一降碳路徑外,中國航運業迎來綠色能源新變革,在綠色能源替代方面,航運業正加速布局液化天然氣(LNG)、生物柴油、綠色甲醇、綠氨等綠色航運燃料替代傳統化石燃料,向「雙碳」目標加速前行。 日前,中國造船企業自主研發、設計和建造的新加坡籍23000箱LNG雙燃料動力貨櫃船「達飛 聖日耳曼」輪緩緩駛離滬東中華西部廠區三號碼頭,開啟遠洋貨運航程。這是該船廠今年交付的第4艘新能源新造船。據悉,該造船企業今年計劃交付16艘新船,其中15艘是LNG船和雙燃料箱船。 據統計,在崇明長興島這座海洋裝備島上,相關造船企業今年計劃新船交付21艘,其中雙燃料動力船17艘,佔總量的80%。上海邊檢總站崇明邊檢站對完成建造或維修的船舶試航結束後直接出境提供了「一次性辦結」的便利保障。 「以往,船舶試航完還需要返回碼頭辦理邊檢手續後出境;現在,邊檢機關提前為其辦理出境手續,允許船舶試航後不必再回靠碼頭直接出境,大大節省了船東和船廠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相關船務代理有限公司員工許先生說。(完) 访问:35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