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國際機場協會歐洲分會(ACI Europe)在其第35屆年會前夕發布的《2025年機場行業連通性報告》顯示,儘管2025年歐洲的航空連通性較去年增長了7%,但仍比2019年水平低9%。這與乘客量形成鮮明對比,2024年乘客量已全面恢復,且2025年仍在持續增長。數據顯示,消費者如今面臨的旅行選擇減少且往往價格更高。
該報告對非支持性政策、市場結構變化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如何影響各國市場及機場的連通性模式和表現進行了強調。
ACI Europe總幹事Olivier Jankovec表示:「我們今天提供的數據非常明確:歐洲亟需進行戰略政策重置,將航空連通性作為其競爭力、凝聚力和戰略自主議程的關鍵支柱。」他補充說:「每增加10%的直接航空連通性,意味著人均GDP增長0.5%。」
國家趨勢分歧與地緣政治影響
EU+市場(較2019年下降8%)的連通性恢復程度高於非EU+市場(下降12%)。最大的損失來自烏克蘭機場(完全失去連通性),俄羅斯(下降43%),白俄羅斯(下降70%)和以色列(下降21%),主要由於持續不斷的衝突。
在EU+內部,希臘(增長35%)、葡萄牙(增長10%)和賽普勒斯(增長8%)等國引領增長。同時,13個EU+國家經歷了兩位數下降,包括瑞典(下降33%)、芬蘭(下降30%)、捷克共和國(下降22%)、奧地利和德國(均下降21%)。國家航空稅和地緣政治是主要因素。
在較大的EU+市場中,只有西班牙超過了2019年的水平(增長3%)。英國(下降7%)、法國(下降14%)和德國均低於2019年水平。由於近期航空稅的增加,法國的下降預計將進一步擴大。
在EU+之外,表現最佳的包括烏茲別克斯坦(增長73%)、阿爾巴尼亞(增長56%)、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增長40%)、亞美尼亞和土耳其(均增長36%)。
伊斯坦堡引領歐洲直接連通性
伊斯坦堡機場(較2019年增長13%)在歐洲的直接連通性排名中,從2019年的第五名上升至第一名。伊斯坦堡機場與中東地區的直接連通性在歐洲是最好的,與亞太以及非洲和歐洲的連通性也都很好。
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下降4%)排名第二,這主要得益於強大的歐洲內部連通性。然而,由於計劃削減航班容量,其未來存在不確定性。倫敦希思羅機場(下降2%)緊隨其後排第三,保持了北美地區連通性最高的地位,其與中東地區的連通性也很強大。
法蘭克福(下降11%)超過巴黎戴高樂機場(下降7%)排名第四,這得益於其亞太航線17%的增長。巴黎在全球範圍內仍具有競爭力,擁有強大的非洲、拉美和北美連通性。
一些以休閒為導向的機場超過了2019年的連通性水平,包括安塔利亞(增長29%)、雅典(增長24%)、伊斯坦堡薩比哈·戈克琴機場(增長14%)、馬洛卡帕爾馬(增長11%)、都柏林(增長8%)、裡斯本(增長4%)、羅馬菲烏米奇諾機場(增長3%)和巴塞隆納(增長1%)。這反映出休閒/探親需求及低成本航空公司(LCC)擴張的影響不斷增大。
自2019年以來,LCC的直接連通性增長了19%,而全服務航空公司(FSC)下降了15%,突顯了市場向直接點對點航線的轉變。
樞紐連通性:伊斯坦堡目前全球排名第一
伊斯坦堡在樞紐連通性上名列全球第一,自2019年以來增長了59%,超越法蘭克福(下降21%)。達拉斯沃斯堡(增長5%)排名第二,法蘭克福位列第三。伊斯坦堡的地位歸功於土耳其航空的增長、地理優勢和支持性政策。
在全球範圍內,歐洲的樞紐連通性仍比2019年水平低12%,始終落後於直接連通性(下降5%)。航空業的結構性變化,包括FSC的撤退和LCC繞過傳統樞紐,是造成這一情形的關鍵因素。
八個歐洲機場仍在全球樞紐連通性前20名中,北美有八個機場、亞太及中東有四個機場入圍。東京羽田機場(增長51%)和多哈(增長43%)的增幅位居全球前列。同時,受經濟狀況疲軟和政策壓力的制約,西歐主要樞紐均低於2019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