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個月,美線航運市場經歷了一場跌宕起伏的 「過山車」 行情。就在船公司翹首以盼 6 月份美西海運費突破 7000 美金大關時,市場卻急轉直下,如今連 6000 美金的關口都岌岌可危。部分海運貨代莊家甚至開始低價甩賣此前搶訂的倉位,曾經一艙難求的局面轉瞬即逝,不禁讓人發問:美線航運市場還能再度雄起嗎?
回溯到 5 月 14 日。當日,中美達成階段性下調關稅的協議,這一消息如同投入平靜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層浪。廣大外貿工廠貨主積壓在倉庫兩三個月的出口貨物訂單,終於迎來了出貨的 「窗口期」,一場集中爆發式的出貨潮洶湧而來。
面對突然暴增的貨量,各大船公司迅速嗅到商機,從 5 月中下旬起,紛紛開啟漲價模式。美線運費漲幅驚人,從 1000 美金到 3000 美金不等,短短半個月,美西大櫃運費便突破 6000 美金,漲幅直接翻倍。端午節放假前,美線航運市場還是 「千金難求一艙」 的火爆景象,可節後卻畫風突變,倉位突然不再緊張。
這場戲劇性轉變的背後,運力的瘋狂投入是關鍵因素。從 5 月下旬開始,船公司們仿佛看到了疫情期間航運市場高光時刻重現的希望,紛紛加大對美線市場的運力投入。以星、ONE、HMM、陽明海運、赫伯羅特、萬海、中聯航運等超 10 家船公司,或是增開航線,或是新增運力。據不完全統計,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預計有十幾條船在跨太平洋航線上投入運行。船公司運力回歸和增加的速度,遠遠超過了貨量增長的步伐。大量運力集中湧入市場,供需天平迅速傾斜,船公司們在不經意間,親手將自己推高的海運費打了下來。
然而,此次 「90 天搶運潮」 與疫情期間的市場環境有著本質區別。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近乎停擺,唯有中國工廠開足馬力生產,承擔著供給全球的重任,航運市場供不應求。但如今,世界各國工廠均已恢復生產,部分產業鏈甚至出現轉移,市場格局已然生變。此外,近兩三年疫情後,大量新船陸續下水,進一步增加了運力供給。當下的市場運力供需關係,早已不是疫情期間的模樣。
美線航運市場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短期內,運力過剩的局面難以迅速扭轉,海運費或將持續承壓。但從長期來看,市場的走向將取決於全球經濟復甦態勢、中美貿易關係的進一步演變,以及航運市場自身的調整與優化。船公司們需要重新審視市場供需,合理規劃運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外貿企業也需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靈活調整出貨策略,才能在這場充滿變數的航運市場博弈中站穩腳跟。
本文來源於跨境電商物流百曉生出自物流指聞 ,不代表快遞搜(http://www.kdso.net)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