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搜·KdSo >> 物流电商新闻 清明節出遊 近六成受訪者優選3小時旅遊圈內的目的地__快遞搜
春意漸濃,正是踏青好時節。隨著交通網絡日益完善,車程3小時左右的短途旅行成為不少人周末和小長假出遊的首選,「3小時旅遊圈」也受到不少人的關注。清明節假期將至,你是否考慮「3小時旅遊圈」內的旅行目的地?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34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9.6%的受訪者清明節出遊會優先考慮「3小時旅遊圈」內的目的地,58.0%的受訪者覺得「3小時旅遊圈」讓旅遊消費更便捷了,63.9%的受訪者期待完善「3小時旅遊圈」內城市的景區接駁、停車場等服務和基礎設施。 受訪者目前在華北地區的佔17.5%,東北地區的佔11.9%,華東地區的佔22.2%,華中地區的佔13.1%,華南地區的佔24.8%,西南地區的佔6.4%,西北地區的佔2.9%,其他地區的佔1.2%。 58.0%受訪者認為「3小時旅遊圈」讓旅遊消費更便捷 清明節假期前10多天,北京的80後馮晶就在搜索周邊3小時車程以內的遊玩地了。最近兩年她跟家人利用周末和小長假,自駕去過河北省的大部分城市和山東省的部分城市。「雖然清明節小長假只有3天,但我們第一天一早出發,第三天晚上到家,大約能在目的地遊玩兩天半。」 調查顯示,在即將到來的清明節小長假,59.6%的受訪者會優先考慮「3小時旅遊圈」內的出行目的地。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的餘芝,打算清明節小長假和家人朋友來一場短途踏青遊,去郊區呼吸一下新鮮空氣,體驗農家採摘。 「長途旅行更適合寒暑假或國慶節這樣比較長的假期,短途旅行周末就可以去。此外,長途旅行花銷較大,要提前規劃,短途旅行這方面的壓力就比較小。」在上海讀大學的李莘琦平時不喜歡做旅行規劃,她覺得相比於長途旅行,短途旅行靈活性強,更能讓自己輕鬆自在地享受旅行的過程。 餘芝認為「3小時旅遊圈」讓出遊變得容易了,有些當天往返的行程對隨行夥伴、需要準備的物資、旅行規劃都沒有太高的要求。 如果開車時間較長,馮晶會與家人坐高鐵旅行。「北京朝陽站開通後,從北京去大連乘坐高鐵最快只要3個多小時,等天氣暖和一點,我就打算帶孩子去大連看海。」 調查中,58.0%的受訪者覺得「3小時旅遊圈」讓旅遊消費更便捷了,34.5%的受訪者覺得一般,部分環節仍有不便(如接駁、停車),4.1%的受訪者感覺與傳統旅遊差異不大,3.4%的受訪者未體驗過。 餘芝認為,相比於長途旅行,車程3小時左右的短途旅行不容易隨大流,可以有更多個性化的探索。「現在路網建設非常完善,一腳油門就可以去到另一個地方,感受不同的生活氛圍。」 「短途旅行有一種解鎖新地圖的感覺。」一個人短途旅行時,李莘琦喜歡沒有目的地隨意走,去發現一些新去處和新玩法。 提升「3小時旅遊圈」消費活力,63.9%受訪者希望完善景區接駁、停車場等服務和基礎設施 短途旅行中,大家更願意參與哪些消費活動?調查顯示,露營、徒步等戶外活動(51.7%),看展覽、參與藝術活動(47.2%),觀看戲劇、演唱會等演出(45.8%),逛網紅景點/商圈(41.0%)排在前列,其他還有:親子互動體驗(37.1%)、品嘗當地特色美食(34.7%)、住特色民宿/酒店(30.1%)、體育賽事觀賽(25.2%)等。 對餘芝來說,美食在短途旅遊的消費中排在第一位,她還喜歡參加一些不太危險的娛樂活動,但不喜歡打卡網紅景點和商圈。「演出和展覽我看得也比較少,因為覺得周邊城市的文化活動還不太多,宣傳得也少。」 提升「3小時旅遊圈」的消費活力,63.9%的受訪者希望周邊城市完善景區接駁、停車場等服務和基礎設施,60.1%的受訪者期待開發高質量文旅產品,46.3%的受訪者認為要深挖文化差異,突出地方特色,45.1%的受訪者建議加強區域合作,打造差異化路線,43.2%的受訪者希望優化消費場景。 「首先要有方便、清晰的指引,比如一些景點,在社交媒體上關注度很高,我們看到後找過來,但如果沒有明顯的路標,就比較容易迷路。」餘芝說,有時一個景點在網上爆火了,但相關的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希望各地能多關注熱點,加強配套建設。 餘芝覺得,如果在「3小時旅遊圈」內吃到的、買到的都是雷同的東西,就會覺得挺沒意思,她希望這些周邊城市的美食街、文化集市差異化發展。「小吃街上應該有更多當地的特色小吃,讓更多的手藝人把當地特色文化、美食展示給大家。」 李莘琦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很多有關上海周邊遊的攻略和帖子,介紹了附近的城市、高鐵情況等,她覺得這些內容的幫助比較大,「如果『3小時旅遊圈』的城市舉辦一些促進消費的活動,比如品牌特賣、消費周等,也能吸引大家前去」。 此外,36.6%的受訪者期待提升住宿、餐飲等服務品質,17.3%的受訪者希望加強安全管理與宣傳引導。 受訪者中,男性佔40.2%,女性佔59.8%。00後佔14.0%,90後佔50.1%,80後佔29.6%,70後佔5.7%,60後佔0.6%。 (應受訪者要求,李莘琦、餘芝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品芝 實習生 張馨月 访问:7
| 智能识别单号追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