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外貿訂單出貨潮之後,10月集運市場近乎全航線出現爆艙。而從市場披露信息看,11月份漲價潮來了,多家船運公司已經宣布漲價。具體來看看哪些企業漲價,哪些航線漲價最狠,未來什麼時間節點才有降價空間。
爆艙、減班、新長約談判或影響海運價格近日,赫伯羅特、馬士基、達飛、萬海航運等接連發布漲價通知。這裡面或有三大因素影響。
其一,爆艙。根據相關業內人士透露,10月的時候,開航航班已經出現爆艙情況,尤其是10月底,爆艙情況幾乎涉及所有方向航線,其中美線方向爆艙情況將延至11月。原因主要是貨主趕在班輪公司漲價前集中發貨、對美國大選結果帶來的影響預判、以及中國貨主出貨模式的改變等。
其次,減班。根據華福證券的觀點,外貿集運減班導致漲價。根據其研報觀點,船東空班計劃支撐短期內船東提漲。在船司空班計劃的影響下,11月前兩周的運力被大幅縮減,運力縮減同時意味著在相同貨量下,裝載率將大幅提升。
再者,新長約談判開啟。在爆艙、減班的同時,11月份進入了很多集裝箱航運2025年的長約談判,尤其是歐洲航線,率先在11月進入船貨雙方的密集議約階段。市場消息顯示,部分船公司計劃將每40尺櫃的運價提高至2500~3000美元,相較於去年,漲幅將達到25%~36%。
海運漲價潮最高5700美元來看看近期宣布漲價的船運公司有哪些,具體漲價幾何?
一、赫伯羅特:亞洲至南美洲西海岸、墨西哥、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將從2024年11月1日起上調從亞洲至南美洲西海岸、墨西哥、中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的GRI。此次上調適用於20英尺和40英尺幹貨集裝箱(含高箱)以及40英尺非運行冷藏箱,上調標準為每箱2000美元,有效期將持續至另行通知。
遠東至歐洲自2024年11月1日起,上調從遠東至歐洲的FAK。此次費率調整適用於20英尺和40英尺幹貨集裝箱(含高櫃及40英尺非運行冷藏箱),最高上調至5700美元,有效期將持續至另行通知。
二、馬士基遠東至地中海10月10日發布公告,自2024年11月4日起,將提高遠東至地中海航線的FAK費率,旨在繼續為客戶提供廣泛的高質量服務組合。可以看到,最高可達5700美元。
三、達飛亞洲港口(包括日本、東南亞和孟加拉國)到歐洲於10月10日發布公告稱,自2024年11月1日起,調整從所有亞洲港口(包括日本、東南亞和孟加拉國)到歐洲的FAK新費率,最高4400美元。
四、萬海航運全中國區出口至亞洲區(近洋航段)萬海航運發布了運費調整通知,指出由於公司各項運營成本不斷攀升,決定針對全中國區出口至亞洲區(近洋航段)的貨載實施運價調漲。具體調漲幅度為:20英尺集裝箱上調50美元(USD 50),40英尺集裝箱及40英尺高箱均上調100美元(USD 100)。此次調整將在第43周次生效。也就是11月初。
五、以星海運遠東到東地中海、西地中海(包括黑海和北歐港口)以星海運(ZIM)發布公告稱,鑑於當前的市場狀況,將更新其從遠東到東地中海、西地中海(包括黑海和北歐港口)的旺季附加費 (PIS),自2024年11月1日起生效
六、韓新海運亞洲至歐洲及地中海地區韓新海運(HMM)發布公告,宣布為維持其可靠且高質量的服務水平,自2024年11月1日起實施新的亞洲至歐洲及地中海地區的貨運按重量或體積計費(FAK)費率,該費率將持續至另行通知。
漲價潮或要持續到明年1月?此番漲價潮,對於大部分外貿企業以及跨境電商賣家來講都是一次衝擊,航運領域專業人士表示,因為船資源都集中在幾大船司手中,以大部分外貿企業體量,很難直接和航司對話,更不要說進行價格談判,往往需要通過代理。而突如其來的漲價缺艙位無疑是糟了“當頭一棒”。至於這樣的漲價態勢要走到何時?中信期貨研究所工業與周期組負責人武嘉璐認為後續運價會表現震蕩偏強的趨勢。業內也對本輪“出貨潮”持續時間持樂觀態度,認為可能維持至今年年底乃至明年1月。
集運指數期貨或是平抑運價波動風險出路對於航運價格波動影響的企業到底有沒有辦法規避風險呢?最近在北外灘國際航運論壇金融與保險主題論壇上提到的集運指數期貨或是一大出路。
在此次論壇上,上海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賀軍介紹,去年12月,由於紅海局勢影響,海運費大漲,某家企業計劃於今年3月向歐洲發運14個集裝箱大貨櫃,原本應該價格高出計劃約15萬元,但公司最終運費成本不但沒有上漲,反而還比正常情況壓低了8萬元。這其中就是集運指數(歐線)期貨的功勞。其通過套保交易,期貨端盈利23萬元,與運費上漲部分相抵消後,運費成本不增反降。據悉,集運指數(歐線)期貨是去年8月上期所和上海航交所合作,基於上海航交所發布的運價指數,掛牌上市的我國首個航運期貨品種。據悉,其不僅讓市場參與者能夠及時地把握航運市場的波動,也為實體企業提供了規避運價波動風險的工具。
具體來看其功能發揮,以某家國際供應鏈企業為例,今年6月初,有外貿貨主企業找到他們,要求提供亞歐航線的貨物運輸服務,出貨量5個集裝箱,出貨時間7月底,每個集裝箱運價不高於6500美元。當時他們判斷,到7月底,集裝箱運價可能會漲到8000美元,這樣的話,每個箱子要淨虧損1500美元。那要如何規避呢?
這家供應鏈公司在6月初買入集運指數(歐線)期貨看漲合約,到了7月底,集裝箱價格果然漲到了8500美元,雖然價格上漲了2000美元,但他們公司提前在期貨市場上購買了看漲期貨,大幅減少了集裝箱價格上漲帶來的損失。據悉,目前除了集運指數(歐線)期貨,美線等也已經有了,未來,據透露期貨交易可以延展到各個航線。
這種集運指數期貨工具出現或將幫助越來越多外貿、供應鏈企業降低航運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本文來源於物流沙龍,不代表快遞搜(http://www.kdso.net)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